迎接世界艾滋病日,学校如何开展防艾教育?
迎接世界艾滋病日,学校如何开展防艾教育?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这一主题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近年来,我国15~24岁新报告HIV感染者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15~19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超过90.0%的HI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为性行为,其中同性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且超过了60%。这一数据令人警醒,也凸显了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的紧迫性。
然而,当前青少年性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很多家庭中,性教育几乎是空白的。这源自成年人的性羞耻,通常源于社会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在学校中,即使安排了性教育课时,也很容易被其他更重要的科目挤占,健康教育及其所包括的性教育课时无法得到保证,逐渐落入被边缘化的现状。在家庭、学校性教育缺位的情况下,青少年很可能转向互联网等其它渠道获取性信息。当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知识辨别能力时,孩子们误认为这些错误的性信息才是真实的,然后就会开始模仿。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科学、系统的防艾教育。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政策倡导与师资培训
学校应定期组织校领导、教师和校医院医生参加艾滋病防治政策培训班,提升他们对防艾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通过同伴教育骨干培训班,培养一批学生志愿者,让他们成为防艾宣传的生力军。这些经过培训的学生骨干可以以点带面,将防艾知识带进教室宿舍、朋友圈,激发其他同学的求知欲和参与意愿。
创新教育活动形式
防艾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而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可以组织校园摆摊宣传、班会、游园会、新生入学第一课、知识竞赛、讲演比赛、观影会、校园宣传大使选拔赛、知识撕名牌、书画展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发制作防艾短视频、网络图文、海报、情景剧、文艺节目等多类型主题内容,以及创新1+X防艾打卡活动、小红书直播活动、防艾剧本杀、防艾检测卡牌桌游游戏等个性化、有创意的新型宣教内容。
提供检测与预防服务
学校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在校园内安装HIV尿检自检试剂和安全套自动申领设备,提高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行为、自检需求问卷调查,为精准开展宣教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推广PrEP(暴露前预防)和PEP(暴露后阻断)等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消除误解与歧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需要强调的是,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不会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使用公共厕所、与艾滋病人共用办公用品等行为也不会导致感染。这些知识的普及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和歧视,营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
成功案例分享
“大学生抗艾防艾宣传教育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覆盖17省(区市)39座城市,项目学校从最初的30所扩展到171所高校和中职学校。创新举办线上线下宣教活动,覆盖131万余名在校学生;举办452期同伴教育骨干培训,培养了3万余名学生志愿者和骨干;召开43期政策培训班,培训学校领导、教师、校医院医生等2900余人;为项目校安装了174台自检试剂和安全套自动领取设备,提供了2.1万余盒尿液自检试剂和49.42万盒安全套;设计制作发放海报、易拉宝、宣传卡片等印刷品45.2万份;根据学生艾滋病感染者的自述,拍摄了3部警示性宣教视频;举办12场各具特色的自选创新活动;项目专家组还制作了培训教材PPT,编写出版《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改变培训手册》;促进检测小程序累计用户达52.9万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教育、疾控等各个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不仅关系到家庭幸福、学业进步,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加强预防艾滋病的科普宣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也希望青少年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掌握预防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的相关知识,珍惜自己的青春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