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服到外治:中医专家详解中药预防甲流方法
从内服到外治:中医专家详解中药预防甲流方法
近期,甲型流感(H1N1)病毒呈现高发态势,湖南省中医药专家推荐使用中药进行预防。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立凤建议,可通过黄芪、白术、麦冬等中药泡茶饮用,以增强免疫力,抵御甲流病毒侵袭。
黄芪是中药里最具有长者风范的,这一点我们从它的名字就能体会得到。在古代,芪字是这样写的:耆,它代表的就是长者、老者。黄芪最大的作用是补气,它的长者风范还体现在,在一众补气药里,黄芪性质和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上火的。但是现在有虚火的人很多,而黄芪又是温燥的,所以如果你用黄芪煮水喝,表现出上火的症状,那么此时,中药配伍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通过配伍,提高整体的协调性和针对性,阴虚的人也不会上火。
补肺气,我们可以用黄芪配麦冬、五味子。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活动一下就容易出汗,声音低怯,稍微提高音量,就感觉气不够用,平时也会感到胸闷气短,容易受风受寒,经常感冒。黄芪补气,兼有固表的作用,一来可以止汗,二来可以把风寒邪气挡在人体之外。黄芪和麦冬一起用,麦冬质润,它是滋阴的,被誉为滋阴圣品,可见麦冬滋阴的功效是非常显著的,通过滋阴可以润燥,抵消黄芪的一部分温燥之性。五味子味酸主收敛,有敛阴止汗之功效,同时还能敛虚火,把虚火往下收。
补脾气,我们可以用黄芪配白术、麦冬。脾气不足,脾胃运转失常,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运化,导致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经常感到乏力,肢体倦怠。黄芪可以补脾气,脾气是脾胃运转的动力,黄芪让脾胃运转有力量,帮助脾胃更好的运化。白术自古以来就是健脾益气的良药,在中药方里用的很多,它能提升脾胃功能,同时它还有一个燥湿的作用,水湿停滞也是脾虚不运引起的。黄芪和白术一起用,治疗的针对性就更强了。麦冬这个药,我们讲到它是滋阴的,主要用于肺阴虚证和胃阴虚证,益胃生津,达到补气不上火的效果。
补肾气,我们可以用黄芪配生地、山药。肾气不足,腰膝酸软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生地入肾,甘寒质润,以滋补阴液为主要作用,同时又善于清热。山药也是入肾的,山药中含有黏液,这个黏液是阴的象征,所以山药能补肾阴。另外,药书中还提到山药益肾气。它又可以当作食物,所以山药是一个平和的补药。在张仲景的肾气丸里,生地和山药是经典组合,以生地为君药,滋阴补肾,辅以山药,滋肾阴,益肾气,起辅助作用。加上黄芪,黄芪得生地、山药相助,既补肾气,又不上火。
日常调养,以上中药各6-10克,煮水喝或者沸水冲泡着喝。症状比较严重的,可以多放一些,症状轻微的,可以少放一些,随个人体质调整。
除了内服中药,王立凤医生还推荐使用荆防败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荆防败毒颗粒适合儿童使用,能够有效增强免疫力;化湿败毒颗粒则更适合成人。这两种中药颗粒在中医临床中常作为基础药方使用,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减药物,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出现高热、咽喉肿痛等症状的甲流患者,王立凤医生建议可采取刺络放血疗法。这是一种安全且副作用较小的外治方法,通过使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等功效。此外,患者还可选择中药洗剂泡澡、泡脚等外治方法,这些方法均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非常适合家庭日常防护使用。
王立凤医生特别提醒,虽然这些中药预防方法安全有效,但仍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她还建议公众在流感高发季节注意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减少与有呼吸道症状人员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