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海南尖峰岭守护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海南尖峰岭守护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
海南岛尖峰岭自然保护区,这片神秘的热带雨林,被誉为“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之一。近年来,保护区创新性地采用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生态保护的效果,也让这片原始森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天空地”一体化:科技守护热带雨林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是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一大亮点。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设备的有机结合,保护区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生态监测。
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查看保护区的情况。安装在森林中的高清摄像头,可以清晰地捕捉到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红外相机则在夜间继续工作,记录下夜行性动物的行踪。这些设备不仅减少了人为干扰,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除了地面设备,保护区还利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巡查。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和热成像仪,可以穿透茂密的树冠,发现隐藏的环境问题。而卫星遥感技术则提供了大范围的监测能力,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森林覆盖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
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物种与珍稀物种的乐园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措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理想条件。据统计,保护区内已发现2000多种植物,300多种树种,148种鸟兽,以及近千种昆虫。这片热带雨林,已经成为众多物种的安居之所。
近年来,保护区陆续发现了多个新物种。例如,2024年,科研人员在尖峰岭发现了植物新物种“金樽水玉杯”。这种罕见的水玉杯属植物,通体金黄,花形如杯,形态似中国古代的金色酒樽,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新物种,保护区还成功保护了多个珍稀物种。海南长臂猿,这种全球仅存不到100只的极度濒危灵长类动物,在尖峰岭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通过建立监测队、修复栖息地和搭建绳索廊道等措施,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从2019年的4群30只,增加到现在的7群42只。
中华穿山甲,这个曾被认为在海南已经消失的物种,也在尖峰岭重现身影。保护区的护林员多次发现穿山甲的洞穴和踪迹,红外相机更是频繁捕捉到它们的活动画面。
生态修复:从人工林到原始森林
为了提升森林质量,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工林改造和生态修复项目。保护区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模式,重点补植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同时推进生态修复项目,促进森林正向演替。
据统计,保护区已基本完成一期人工林处置工作,共处置人工林22.89万亩,其中涉及赎买16.7万亩、划转6.19万亩。整个项目计划分10年投资约23亿元,对95.03万亩人工林进行处置。
科研合作:搭建全球生态保护平台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还积极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保护区建立了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汇集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全球智库。研究院获批成立海南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表学术论文31篇、出版专著6部、实施系列科研项目117项。
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和国际合作,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现有的生态系统,还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创新思路。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保护区通过生态搬迁、发展生态产业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例如,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的原高峰村,位于鹦哥岭片区腹地。全村118户村民整体搬迁至白沙县城附近的牙叉镇新高峰村后,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通过发展菌菜轮作产业实现了增收。2023年,食用菌项目为村集体创收23.13万元,提供用工3600多人次,村民务工收入近55万元。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保护了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副理事长刘世荣所说:“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为全球热带雨林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