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校园手足口病高发,学校家庭联防联控这样做
春季校园手足口病高发,学校家庭联防联控这样做
随着春季的到来,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学校作为孩子们聚集的地方,防控工作尤为重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品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等。虽然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但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学校防控措施
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
学校应切实落实每日晨午检工作,如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的儿童,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晨午检是早期发现病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做好因病缺勤登记和跟踪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详细记录,并追踪其病情发展。一旦发现发热、出疹病例异常增多,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加强教室通风和消毒
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儿童使用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要每日清洗消毒,确保卫生安全。
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
学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家庭防护建议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同时,要避免孩子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注意饮食和生活调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增强身体抵抗力。
保持居家环境清洁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儿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滋生。
及时接种疫苗
目前,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虽然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能显著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在孩子12月龄前完成接种,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应急处理措施
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在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
居家隔离观察
确诊手足口病后,儿童需根据医嘱进行居家观察,不要带病上学。居家观察期间,应尽量避免外出,不要前往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玩耍。
识别重症病例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神经系统异常(如嗜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等)、心衰前表现(如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等),应立即就医。
科学护理
在居家观察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提供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口腔溃疡,可以用淡盐水漱口,减轻疼痛。
手足口病的防控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师生和家长的防护意识,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保护孩子们的健康。让我们携手行动,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