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解放军新设三大部队,军事航天力量迈入新阶段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01: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解放军新设三大部队,军事航天力量迈入新阶段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战略性重大变革,成立了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和信息支援部队,与原有的联勤保障部队共同构成了全新的“四大兵种”格局。这一调整不仅优化了军队结构,还展现了中国军队在太空领域和信息化战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01

军事航天部队的职能与背景

军事航天部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军队在太空领域的战略拓展和实力提升,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战略布局背后,体现了中国中央军委的深谋远虑和战略眼光,旨在应对新时代军事斗争的需求和挑战。

军事航天部队早已在战略支援部队框架下运行,此次改为独立兵种,是对军航部队使命任务的重新明确。这也是解放军第一次公开证实,自己拥有军事航天部队的专门编制。

其实,解放军搞航天从来不是秘密。新中国航天事业建立之初,是由国防部五院具体负责。此后,与核武器一起归属给国防科工委。80年代成立航天工业部之后,虽然科研生产部门转归地方,但科工委编制依然存在。在历次火箭发射、卫星回收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解放军的全程、全面参与。我国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卫星发射中心,以及航天测控基地、远望测量船体系,一直在解放军编制之中。中国卫星导航、载人航天事业开展以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管理办公室,同样是解放军单位。这些信息,一直都是对社会公开的。

外界最为关心的,是解放军有没有航天作战部队。这里说的作战,并不一定是火力战,更多的是信息作战。包括卫星对地观测、时空基准的授予和卫星通信活动的开展。其实,时空基准授予,也就是解放军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参与,一开始就是公开的。随着军航部队的公开化,人们可以确定,解放军也有执行卫星对地观测和通信任务的部队。这对一支追求信息化的军队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已经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商业遥感国家,我们的卫星遥感公司数量比美国还多,卫星性能毫不逊色。近几年,各家公司经常公开发布自己拍摄的国内外目标图像,其中也包括美国海军的动向。这些图像清晰明锐、时效性很强。如果不是国家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一些考虑,制定了比较严格的销售限制政策,我们可能早就在国际市场上把美国公司干趴下了。有这样的物质条件,解放军是不是具备卫星侦察监视能力,这已经是个不用问的问题。

至于卫星通信能力,中国是具有通信卫星出口能力的。我们之所以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能力,仅仅是因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活动,都没有这个强烈需求。随着反海盗、海外驻军、国际维和等任务的展开,中国可以部署全球化的军事通信卫星体系。虽然未必需要达到星链那样的规模,但覆盖全球,实现海外部队和总部实时信息共享,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这样的工作,显然也是军航部队的职责。国外最关心的其实还不是这些,而是中国有没有常态化的反卫星能力。2007年中国实施反卫星作战以后,美国咨询机构和政客们经常拿出来作文章,把中国描绘成空间环境的破坏者。中国既然有能力在外层空间掀桌子,就应该得到他们的尊敬,这与战略核力量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解放军在某个时候,因为形势的需要,决定实战部署反卫星作战能力,那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军事航天部队了。

从任务范围来看,解放军的军事航天部队,和美国太空军的职能基本相同。但美国太空军已经是军种,和陆海空军平级,而解放军的军航部队还只是兵种级,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军事航天能力比美国还要差一些呢?这个问题是双方面的,美国军事航天能力,确实还比我们要强大很多,但是已经没有代差优势了。特朗普当年批准组建太空军,其实条件并不成熟,有点“步子太大”的嫌疑。其实到目前为止,美国太空军还无法完全脱离空军而独立运行,人员培养、基地维保等工作,还要大量依托空军。操之过急,反而在实际运行中带来了不少指挥协调上的麻烦。从这个角度说,解放军把军航部队目前作为兵种而不是军种来建设,是稳妥合理的。军事航天部队公开之后,也意味着中国的民间企业、商业航天公司有了一个明确的服务对象。这不但为国防建设,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02

选拔标准与发展前景

中国军事航天部队的选拔标准涵盖了政治素质、专业技能、教育背景、年龄、身心条件等多个方面,以确保选拔出的人员能够胜任严格的太空环境和任务要求。以下是具体的选拔标准:

  • 政治条件:报考人员需要符合军队招录聘用文职人员政治考核的有关规定,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志愿献身国防、热爱军事职业等担任军官的基本条件。
  • 资格条件:需要具有岗位要求的相应专业(工种)职业技能资格。
  • 学历条件:需要具有岗位要求的相应学历,通常要求至少为大学本科毕业。
  • 年龄条件:年龄通常要求在 18 周岁以上、 35 周岁以下(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有所放宽)。
  • 身体条件:需要符合军队招录聘用文职人员体格检查有关规定明确的标准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身高、体重、视力等方面的要求。例如,身高可能要求在 1.6 米到 1.72 米之间,体重在 55 公斤到 70 公斤之间。
  • 心理条件: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应对意外情况。
  • 专业技能:对于特定的技术岗位,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 其他条件:可能还包括对特定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身体素质等的要求。例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这些标准确保了军事航天部队能够选拔出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以满足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需求。

如果应征者被军事航天部队录用,未来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包括:

  • 专业技能岗位:军事航天部队提供保管 员、修理工、广播员等专业技能三级以下和普通工岗位以及计算机网络检测、维修、维护等工作 。这些岗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以及核心技能的掌握 ,为个人提供了专业技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
  • 职业军人培养:军事航天部队注重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军人,这些军人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军事素养和创新能力:军事航天部队的人才培养强调军事素养和创新能力,学员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术理论及核心技能,熟练掌握部队计算机相关操作、视频会议系统等知识技能。
  • 职业生涯规划:军事航天部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员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的理念和知识,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并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 国家安全教育:通过国家安全教育,学员将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担当,并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 军事技能培养:军事航天部队还注重军事技能的培养,包括基本军事技能、战斗作风等,为适应部队的顶岗实习奠定军事基础。
  • 高起点人才培养:军事航天部队的人才培养起点高,强调超前培养理念,常态化与部队沟通协商,掌握部队转型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
  • 精英培养:着眼于培养航天拔尖人才,建立名师教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制度,设立 “航天奖学金”重奖优秀学员。
03

中国军事航天力量的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航天力量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持续进步和突破。从最初的火箭发射到现在的空间站建设,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月1日上午,总台演播室连通了正在中国空间站值守的神舟十八号乘组。目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在太空中出差已经超过5个月了。三位航天员都是第一次在空间站迎接国庆,来听一下他们的感受。

李广苏:我觉得很幸福。在太空的5个多月,感谢广大科技工作者日夜的坚守与陪伴,正因为有你们的守护,我们在空间站能够安心踏实地工作和生活。

李聪:我觉得很幸运。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能够为祖国出征,圆梦太空,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也必将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圆满高效完成任务。

叶光富:我觉得很自豪。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成果体现,中国空间站是战略新兴产业的代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为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点赞。

本次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携带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一幅展示载人航天历程的卷轴,而今天,航天员把这幅卷轴挂在了空间站内。

叶光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是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创业史,这幅卷轴应该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2005年,神舟六号乘组踏雪出征,实现了“多人多天”。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出舱活动,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如今听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2011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首次实现无人交会对接,我国突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神舟十一号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

现在回望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闯关升级”之路,前二十年扎实夯基垒石,后十年全力加速冲刺,特别是从2020年5月的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到2022年底神舟十五号“飞天”,在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密集实施12次飞行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倍感骄傲自豪。今年4月,我作为神十八乘组的一员,再次进入中国空间站。

回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我们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多项关键技术。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单艘飞船到空间站,星辰大海,中国人探索步履永不停止。

叶光富累计在太空驻留时间已达340天

神舟十八号乘组中,指令长叶光富累计在轨时间已经达到340天,而乘组另外两位航天员李聪和李广苏则是首次执行空间站任务,体验了太空生活的多个第一次。来听听他们各自有什么感想。

叶光富表示,他很幸运,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轨驻留的时间纪录将会很快被刷新。作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为了载人航天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航天人矢志不渝。目前,中国空间站进入十年以上的运营与发展阶段,未来,太空中还将留下更多中国航天员的“足迹”。

李聪:在这几个月,我们完成了两次出舱任务,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和舱外巡检任务。当我站在机械臂上松开双手的那一刻,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7.9公里/秒的速度与激情。在任务之余,我们也会透过舷窗拍摄记录祖国的江河奔腾、秀美山川,我们拍摄到了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也拍摄到了长江黄河的奔腾不息,从太空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李广苏:在太空,我们进行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也就是太空养鱼,我们在太空观察了斑马鱼的生长情况,它们也陪伴了我们几个月时间。按计划,这次任务要进行9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目前各项任务进展顺利,相信有我们乘组一心,天地一心,会持续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也会有更多的新技术突破,为中国航天增添更多高光时刻。

我国计划10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

按照计划安排,我国将于本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八号乘组届时将迎来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交接后,神十八三位航天员将返回地球家园。这也将是中国空间站第五次太空会师。对此,神十八航天员表示,会做好迎接准备,跑好神舟家族的太空“接力赛”。

近年来,全球对太空的探索愈发深入,资源需求、科技前沿等驱动着各国投入大量精力研发航天技术,而货运飞船作为重要的运输保障,已然成为国家航天技术发展的象征。无论是建造空间站、长期执行科学探测任务,还是为卫星补给,货运飞船都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现代太空探索中,货运飞船不仅承载着补给、燃料等物资,还承担了保障航天人员生命安全的重任。如此一来,货运飞船的载重能力就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水平,甚至可以视为“太空竞争力”的代表之一。

放眼全球,美国、俄罗斯和我国是航天领域的主要玩家,这三大航天强国在货运飞船的技术上差异巨大。具体来看,美国目前的货运飞船载重能力在3.2吨到3.3吨左右,俄罗斯稍逊,仅为2.5吨,而我国最新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达到7.4吨,直接拉开了与美俄的差距。

这样显著的差距不仅说明了我国在货运飞船领域的技术突破,也表明我国在全球航天科技领域正迎头赶上、甚至领先。

04

未来展望

中国军事航天部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太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军事航天力量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从空间站建设到货运飞船技术突破,中国航天事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军事航天部队的成立,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战略地位,也为全球航天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