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中国春节成人类非遗瑰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中国春节成人类非遗瑰宝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全球价值,更为春节旅游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自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始,至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结束,其间贴春联、挂年画、守岁、拜年、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传统习俗递次展开,共同编织成春节独一无二的文化盛景。这些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憧憬与美好祈愿,深刻诠释了中国人对家庭、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珍视与维系,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与社会伦理价值。
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春节,这一古老的东方节日成功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了解和体验领略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近20个国家已将农历新年确立为法定节假日,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以不同形式欢庆农历新年。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无疑是对春节国际地位的有力彰显,更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
文化传承与创新
春节申遗成功后,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平衡传统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山东临沭县朱村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朱村村民根据祭祀先祖的传统风俗,多年来大年初一把第一碗饺子敬给英烈,祭奠在1944年朱村抗日保卫战中牺牲的“钢八连”24名八路军烈士,形成了当地的新民俗,朱村也因此成为红色旅游热门景点。这种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
旅游开发与保护
春节旅游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据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到4.74亿,同比增长34.3%,出游人次创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庞大的游客数量,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例,春节期间,潮汕人民会举行英歌舞、营老爷、舞狮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潮汕地区还推出了“非遗红粿”制作体验、拜神祈福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体验的方式,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游客体验与文化尊重
为了让游客在体验春节文化的同时,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各地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在北京,游客可以参观故宫博物院,了解皇家过年的习俗;在四川阆中古城,游客可以欣赏川戏、皮影戏,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在福建泉州,游客可以参与花灯制作,感受“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魅力。
未来展望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作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引领者,必将以更为坚定的决心、更为强劲的举措,全方位加大春节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中国也将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肩,共同探寻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之路,为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倾尽全力、贡献智慧。
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让春节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