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广闻的《放牛》:古诗里的田园治愈
释广闻的《放牛》:古诗里的田园治愈
“呜咿声断笛横时,满目春风不自知。脚后脚前者些子,入渠群队听渠疑。”
这是南宋禅宗僧人释广闻的《放牛》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释广闻(1189—1263),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他十五岁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岁受具戒。释广闻曾在多个寺庙担任住持,包括育王山广利禅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德灵隐禅寺和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景定四年(1263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是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的法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放牛场景中的宁静与和谐。首句“呜咿声断笛横时”,以牧童吹笛的悠扬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笛声在春风中飘荡,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次句“满目春风不自知”,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牧童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宋代文人追求的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
后两句“脚后脚前者些子,入渠群队听渠疑”则展现了牛群的悠闲自在。牛群在田野上漫步,前后相随,仿佛在诉说它们的默契与和谐。牧童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任由牛群自由行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宋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宋代文人注重日常生活和自然细节的描写,他们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释广闻的《放牛》诗正是这种文学传统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对放牛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热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释广闻的《放牛》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它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内心的宁静。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时,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便会油然而生。
在宋代文人的笔下,自然不仅是外在的风景,更是内心的映照。释广闻的《放牛》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体悟,展现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那份久违的治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