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列入人类非遗名录,3000年传统节日焕发新生机
春节列入人类非遗名录,3000年传统节日焕发新生机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春节悠久历史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保护的重要推动。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春节,古称岁首、正旦、元日等,其历史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介绍,春节作为岁首的中国新年,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早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就将岁首确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无论立法如何修订,岁首都固定在夏历正月初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腊八节开始,人们便进入年节的准备阶段。腊八过后是小年,家家户户祭灶送灶神;随后是扫尘,人们清扫屋宇,以洁净迎接新年。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迎新;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拜年,互致新春的祝福。此外,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逛庙会等传统活动,无不洋溢着喜庆和祥和的气氛。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电子红包、线上拜年等新形式的出现,让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所说:“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非遗项目,每一个子项目背后,都有一个世代传承的群体。春节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是春节各种习俗和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创造者。”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它所蕴含的孝道文化、家庭观念、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今,春节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所倡导的和平理念、家庭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日益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财富。
龙年岁末,春节成功进入人类非遗行列,这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礼物。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