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心理健康,你get了吗?
社工心理健康,你get了吗?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职业的快速发展,社工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据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社工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中等职业倦怠比例高达93%,中等继发性创伤压力比例为80%,更有68%的社工出现抑郁症状。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社工在情感劳动中的挣扎与坚持。
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工作。社会工作者的情感消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被督导者常常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心理困扰,往往会导致社会工作者自身情感的过度消耗。在这种情况下,督导的情感支持能够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同时也构建了基于信任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持续进步。
社会工作者在情感劳动过程中可能缺乏专业的情绪劳动知识培训。由于一线社工专业培训机会不多,大部分基层年轻社工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情绪劳动知识培训。这使得许多年轻社工在未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产生了情绪压力和职业倦怠却无从排解。这也可能导致社会工作者对情感劳动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工作者所进行的情感劳动被认为是高频率和高水平的因为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相比,他们与服务对象保持长期的关系和较深层的互动程度。社会工作中的情感劳动具有工具性特征,通过管理和表达适当的情感来呈现专业技巧,进而实现工作目标(Bhave & Glomb, 2010)。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维护社工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香港大学的研究项目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该项目通过8节课程的干预,包括建立健康界限、提升自我关怀意识等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显示,社工的职业倦怠比例从93%降至73.5%,继发性创伤压力比例从80%降至63.7%,抑郁症症状比例从68%降至52.2%,而慈悲富足感比例则从3.5%上升至15%。
除了短期的干预项目,从长远来看,建立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应包括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机构、行业管理和保险体系。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心理健康科普和法律宣教队伍,促进全民参与心理健康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也可以借鉴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方法。例如,高桥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的“童心飞扬,与压力说再见”儿童减压小组,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识别压力源、树立正确的压力认知,并学习减压方法。这种经验可以为社工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提供参考。
社工在帮助他人时,也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更是为了能够持续地为他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正如一位社工所说:“自在社让我找回了那个‘死位’。自己太忙,没有好好照顾自己,不知不觉积累了压力。在课程中,我仿佛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情况,清理了情绪,避免了职业倦怠。”
社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社工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助人自助”的道路上,既能保持对服务对象的同情与关爱,又能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真正实现爱与智慧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