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攀比成风,专家建议出台规范引导
压岁钱攀比成风,专家建议出台规范引导
“过年走亲访友本该是一件喜庆的事,但对于湖南邵阳的赵蕾而言却‘压力山大’——老家亲戚多,她一共给16个孩子包了压岁钱,每人500元,共计8000元。‘去年忙活一年,我的年终奖才7200元。春节给压岁钱,就花光了我的年终奖。’”这是赵蕾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的无奈诉说。
赵蕾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浙江余姚农村,27岁的王小姐同样感到头疼:她需要给12个孩子压岁钱,每人600元,总计7200元。她感叹道:“我小的时候长辈基本上给200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动辄上千,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更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湖南怀化的王励志每月工资3200元,春节期间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动辄三四百元,让他感到头疼不已。江苏宿迁农村的程成也表示,当地压岁钱标准在近几年受到“城市标准”的冲击,从一两百元涨至五六百元。
压岁钱攀比现象的根源何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指出,这与人们对面子和虚荣的过度追求有关。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压岁钱的数额似乎成了衡量亲情和友情的标准。“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成了许多人内心的矛盾写照。
这种现象不仅给年轻人带来经济压力,也让老年人感到负担沉重。安徽阜阳的张程表示,他的父母每逢过年都会因为压岁钱而发愁。一位70多岁的老人需要给10多个孩子压岁钱,每人至少100元,总计近2000元。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攀比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指出,畸形的攀比现象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金钱观、价值观,需要进行治理。
面对这一现象,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重庆的晓菲与兄弟姐妹约定统一发50元红包,既保留了传统又减轻了经济压力。王雨欣则提议,下一辈可以取消互发压岁钱或者降低压岁钱额度。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倡导性规范,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例如,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江苏省宿迁市发布的《人情新风“宿9条”》中也提到“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压岁钱作为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独有的一种“仪式”,其本意是传递亲长爱幼、团圆祝福的寓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压岁钱回归其本意,不再成为人们的经济负担,让新春佳节更加温馨、和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