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建首个遗址博物馆,如今已成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力量
1958年中国建首个遗址博物馆,如今已成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力量
遗址博物馆是博物馆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本文将详细探讨遗址博物馆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类型,通常建立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或考古价值的遗址之上。它不仅展示遗址本身,还通过各种展览和教育活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公园开始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过去注重自然环境到现在注重文物古迹的保存。我国亦于1958年设立了一座全球最古老的古迹博物馆。
大部分的学者都将遗址博物馆视为一种室外博物馆,“资料之保存在室外者,称户外博物馆,其中包含:民族园、遗址、公园、动、植物园、水族馆、名胜古迹、文化遗迹保护园”
1936年,在《博物馆学概论》中,笔者提出“户外博物馆是一种与古代寺庙、历史遗迹、名胜和自然遗存有关的设施”,并指出“历史遗迹和自然遗存的保护可以看作是户外博物馆的一项工作。”
当年七月,作者在《博物馆学通论》中发表了一篇相似的文章:“露天博物馆的存在,是一个很有研究兴趣的问题。这是一种新的设施,它与我国对于寺庙、史迹、名胜、自然纪念物的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一种将大型的古老建筑,或者是其他的自然纪念物,放置在室外,以供人们参观。”
傅振伦对中国室外博物馆进行分类,将室外博物馆划分为自然史与人文史,并以此为例,对云南的元谋猿人遗址、北京的中国猿人遗址、丁村遗址等,以及各朝代的都城、帝王陵寝、文化遗址、历史遗址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室外馆舍。作者认为,把元谋人遗迹和丁村遗迹等古代生物遗迹,归入野外自然史博物馆内,似乎有些不当,毕竟它们与活人活动相关,而不是单纯的天然遗迹,不过,这也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笔者提到的许多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帝王的墓穴,都被改造成了遗址博物馆。
吴泽霖认:“有些东西,是整个文化遗产中的一小块,有些东西,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被人了解,如果单独拿出来,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效果。”
然后他又指出了一些博物馆,比如遗址博物馆,比如名人故居。例如,中国有北京周口店博物馆,敦煌博物馆,北京十三陵,颐和园,毛主席故居在湘潭,遵义会议在贵州。
也有学者将这种户外博物馆命名为“模型文化”,或者“小型博物馆”,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遗迹的博物馆,比如英国的曼科斯博物馆,就是保留了一些塞尔特人村落,并进行了完整的展览。但这个地方,却是真实的,并没有被美化。象曼科斯博物馆这种既能保护原始村落,又能保护生态的户外博物馆,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严建强在对博物馆的划分中,根据展览形式,也就是建筑形式,将博物馆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室内博物馆,另一类是室外博物馆。
单霁翔认为,大部分的古城遗迹,都位于城郊,甚至更偏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在现场,主要展示的是基础、墙体、廊柱等不能移动的建筑残迹,而那些可以移动的,体积较小的雕刻、建筑材料和部件,通常都会被集中在一个专门的遗址博物馆中进行展示。”
1966年台湾《古物保存法》第八章《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之维护》亦清楚指出,史前遗迹展览馆属露天展览馆一类,现节选下列内容: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考古遗迹等自然风光和人为创造的人类文化遗产,壮阔的山川和美丽的风景,往往能丰富人们的生活。
但历史上的遗迹,往往记载着一个国家建立的艰辛历程,只是历史上的战争和风吹雨打,人为的开发,城市的修建,道路的修建,使得无数著名的宫殿,陵墓,寺庙,山,古战场,宗教圣地,艺术圣地,都渐渐消失了。
于是,天下间的聪明人,相率地寻求弥补和保全之道。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开放航空博物馆,根据其特点,可以建立史前遗迹博物馆,也可以建立历史建筑博物馆,比如亚特兰蒂斯附近的诸神之殿,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各国的公共公园等等。
在外国学者的观点中,也将“遗迹”视为“户外”的“博物馆”。利兹有一座历史遗迹博物馆,被誉为“六英里长的纪年记录在埃尔之巅,是英国最好的户外博物馆。”
匈牙利的松博特海伊,是一座城市的废墟公园,同时也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1870-1900年间露天博物馆的萌发
阿鲁兹尔·哈兹里乌斯是第一个户外美术馆的创造者,他自1872年起一直在四处奔波,收集古老的桌椅及服饰。
l878年万国展览会于法国巴黎举行,他将自己收集的一些古代服饰、古代家具等展品一一展示出来,引发了很大的反响,游客们都很有兴致。
于是他便有了将这些古建筑搬到一地保护起来的想法,并将其展示给百姓们看的想法。1880年,正式启动了斯堪森户外博物馆的建造工程。
1891年,斯堪森户外美术馆正式落成并向公众开放,这是全球首个户外美术馆。
斯堪森户外美术馆的落成与成功,引发了一场户外美术馆的建设高潮。早期阶段的发生,大多发生在与瑞典相邻的北欧国家。在2世纪初期,继斯堪森户外美术馆以后,又相继成立了1901年福里兰博物馆,1902年雪乌拉沙里户外美术馆,芬兰赫尔辛基等。
美国议会于1872年通过一条法律,决定在俄怀明州与蒙大拿州的边境上设立黄石国立公园。
1916年,美国议会颁布《国家公园管理局法》,由内政部成立,负责处理与公园有关的事务。《国家公园管理局法》将公园所属之土地,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区、历史区及游憩区,所谓“自然区”即指对历史及考古学有重要意义之用地。
于是,《国家公园管理局法》就成了国家公园的保育与使用的基本准则,而每一座公园,都是由议会制定的。近代美国公园体制的确立,是以《黄石国家公园法》与《国家公园管理局法》为基础的。
路旁美术馆的崛起
20世纪20年代中叶,路旁博物馆在美国悄无声息地出现。
费阱雨、费鸿年等人所著的《博物馆学概论》中,曾详尽地介绍道边博物馆:美国第一个路边博物馆,坐落在纽约的百利安治国家公园。
路边的陈列馆在林间相隔大约半公里左右,大体上呈环形。环形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为了锻炼,另一条是为了检验。练习路有四区,一是提供一般的植物学知识,二是提供水生动物的知识,三是提供辅助昆虫的知识,四区是根据第三区提供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在这些区域的两边,都有各种标志,标明了这里的动植物。
对于“查路”的人来说,道路两旁的东西并没有说明,而是贴着各种数字和题目的纸,孩子们在训练中看到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再由几个人组成一队,进行竞赛。孩子们把自己的答案交给老师,老师就可以打分,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在这座博物馆的周围,都是天然形成的,而在每一座博物馆之中,都有一个集中点,那就是住宿的地方,有大的客栈,也有小的小屋。在这些天然的地方,石头和树木上,都会有防水的指示牌。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地理、地质、考古、植物等方面的图表和解释,以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在中央区域,设有一个课堂,可供学生们观看电影,并可供学生们讨论各种问题。除此之外,在中心区还应该有一座天文台之类的设施,比如天文望远镜之类的,这样的话,可以让游客在中心区进行拍摄。
很明显,路边博物馆是以公墓为中心,为解释公墓中的动物和植物而设。
随着第一个路边的博物馆的建立,其他的国家公园也相继建立了起来。到了1925年夏天,大约有二十个这样的机构被投入使用。
美国美术馆学会也肯定了露天美术馆在教育方面的显著成效。这个社团的成员是方巴斯医生,他成立了一个户外教育委员会,以便为路边的博物馆提供便利。
其重点并不在于小型博物馆的内里,而在于通过其外在的自然性,让公众得到全面的了解。许多学者也开始认识到路边博物馆对于大众的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维吉尼亚莫在其著作《动物旅馆路旁博物馆的故事》中,要求“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的路边博物馆”。每个城镇都要这样做”。
除了“Trail side Museum”这个术语外,已有的文献都使用了“Nature Center”这个术语,将其命名为“城市街区以外的一座小型的自然史博物馆”,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理念。
“此小型建筑不凡,不在大城市,其周围为一片值得解读的风景”,笔者在此着重说明了其周围环境对路边美术馆的特殊重要性。以前的博物馆都是用大理石做支撑,耗费了很多资源和金钱。而像这样的一个小露天美术馆,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这个博物馆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在公园中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的机会,并鼓励观众按照博物馆的指示到公园中自己找东西。也就是说,“博物馆”的展出,只是指示。除了路边的美术馆,还有一座“路旁神龛”。那些祭坛就是路标,用来指引道路两旁的区域。
路边的美术馆,不仅关注自然景观,也关注历史。与史前博物馆所使用的目的不同。这些照片显示了人们的生命痕迹:在这些远古时代的墓地里,可能会发现骸骨和少量的装饰品,打开了高高的岩壁上的储藏室,里面堆满了罐子和篮子。偶尔也能找到打磨过的石制工具和兵器。在对它们的观察中,人们对远古时代的生活情况逐渐了解。这也是美国园林管理局最为重要的一项调查。
世界美术馆联合会于1946年1月在巴黎创立。
在1月19日20日,世界博物馆联合会举行会议,商议今后的发展方针,并确定成立若干分会,其中有民族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国家公园、森林与自然保护区、路旁博物馆等分会。
1930-40年代对历史遗迹的保存
从1930年代起,美国的国家公园逐步重视古迹的保存,从最初的以自然环境为主向发展。可以这样说,1930年代是美国国立公园署最具意义和最具创意的十年。
在过去十年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是,保存这段历史已被视为其职责的一部分。到1933年,这个系统中的历史古迹数目增加了四倍。
随着人们对保存文物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发掘新的地盘,为文物提供更多的资金,并发起了一场文物保存活动。
1923年6月10日,罗斯福发出一道总统令,开始重新修建政府部门的大门。在总统的命令下,国防部和农业局将六十三个军事遗址和国家遗址公园向国家公园管理处转交,从此,国家公园系统的成立就正式启动。美国于1935年颁布了《历史遗址法》。
《历史遗址法》被认为是美国家在维护历史遗迹的行动中的“重要章程”,它证实了“新的文化民族性”的出现。联邦政府保证将保留美国的一些有价值的历史遗迹,这项法案对美国的文物古迹保护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国立公园管理局还制定了有关保护其它历史及考古遗迹的政策。1937年,为了强化对文物的保护与记载,还制订了文物保护与保护的总方针。
50年代遗址博物馆的兴起
“路边博物馆”这个单词在美国文章中被译为“lemusrede site”,而三年之后,《博物馆》在英文版上也被译为“遗迹博物馆”。
用法语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这些博物馆都是以遗迹为基础建造的,至于遗迹是天然遗迹还是古迹,就不得而知了。总的来说,到了1955年,这个术语才被官方采用。
但在中国,遗迹博物馆却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竺可桢博士曾于1951年冬季访问周口店遗址,并建议在该地区设立官方博物馆,展出该地区的科研结果,并向公众宣传人类演化。
竺可桢博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3年春天,中国科学院拨款一万元人民币,在周口店遗址启动了古代人文博物馆的建设。
19539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直接指导下,300平方米的中国类人猿展览,在当日向公众公开。
西安于1958年在半坡文化遗址出土地点建成“半坡文化博物馆”,是中国古代首个完整的和全球最早的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美国对古迹的关注,从关注环境转向关注自然和古迹,古迹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我国成立后,伴随着考古工作的兴盛,对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手段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