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童谣里的文化密码
广西童谣里的文化密码
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娱乐,更是文化的传承。广西童谣,尤其是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千年的历史传承,成为广西文化的重要载体。
童谣里的地理密码
广西的地理环境多样,从北部的喀斯特地貌到南部的热带雨林,从西部的高原山地到东部的丘陵平原,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瑶族民歌中,自然环境的描写随处可见。例如,瑶族蝴蝶歌中唱道:“富川山歌有几多,出门三步歌绊脚;田里种禾又种歌,一颗谷子一首歌。”这不仅展现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们与土地的深厚情感。
瑶族民歌的传唱方式与其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上,瑶族民间经常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恭请神灵之前,要唱创世歌、历史歌,其歌词内容多为歌颂祖先来历和民族迁徙等。而在人生礼仪上,要唱三朝歌、满月歌、送亲歌、迎亲歌、酒筵和洞房歌、祝记寿歌、丧歌、挽歌等等。在探亲访友、串村走寨、趁圩赶集时,遇上山歌对手,或为了消除旅途疲乏沉闷,人们总会随唱随答,唱歌出门、拦路歌、进门歌、迎宾歌等。在山间田野劳动时,人们喜欢唱传授生产知识的的劳动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借以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解疲除累,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童谣里的民族文化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瑶族、壮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瑶族民歌作为广西童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瑶族蝴蝶歌是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蝴蝶歌大致形成于明朝,用汉语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衬词中常出现“蝴的蝶”字样,由此得名“蝴蝶歌”。《蝴蝶歌》最早产生于瑶家儿女对爱情的表达,由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瑶族儿女惯用演唱的形式来含蓄地表达爱意:“瑶山茶花朵朵开,一对蝴蝶飞拢来;雌的花蝶前面舞,雄的跟后不分开。”美丽的蝴蝶在娇艳的茶花间翩翩起舞,象征着瑶族儿女心底纯洁的爱情化作欢快的歌声飞向远方的爱人。随着歌曲的广泛传唱,蝴蝶歌也不再局限于表达爱情,渐渐有了歌唱劳动、生活、激励儿孙、劝诫后人等诸多内容。
瑶族盘王大歌是一部具有民族史诗性质的瑶族古歌,是瑶族人民世世代代祭祀祖先盘王活动仪式的唱本,主要流传在南岭山脉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代表的瑶族聚居地区。《盘王大歌》始作于原始社会,雏形于晋代,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发现了最早的《盘王大歌》手抄本,有十二段词、二十四段词和三十六段词等三种,每一段都有三千行以上,总数达到万行之多。它是瑶族民间歌谣的集大成之作,由绪歌、插歌、正歌和杂歌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瑶族先民的自然观、人类起源说、瑶族的产生与迁徙、瑶族的婚恋、瑶族的创业史,记述了瑶族的历史、思想、斗争和文化,是瑶族社会中的一部“百科全书”,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童谣里的历史传承
广西童谣,尤其是瑶族民歌,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瑶族盘王大歌作为瑶族的“百科全书”,记录了瑶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这些童谣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瑶族蝴蝶歌发展到鼎盛期,每逢节庆婚典、劳动闲暇之时,主人家就会大摆歌堂,广邀八方“蝴蝶歌高手,男女分队一展歌喉,在一唱一和中,对手针尖麦芒,往往通宵达旦地唱上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无数人间趣事也伴随着瑶家的“蝴蝶歌”成为佳话。
广西童谣,尤其是瑶族民歌,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它们记录了广西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广西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在现代社会,这些童谣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们提醒我们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记忆,让广西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