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传统权威教育或致“原生自卑”,民主教育才是培养自信关键
李玫瑾:传统权威教育或致“原生自卑”,民主教育才是培养自信关键
“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这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对家庭教育的深刻洞见。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课题。
传统权威教育之殇
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父母往往扮演着“君主”的角色,孩子则被视为“臣民”。父母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半点反抗。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模式,看似能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实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伤害。
26岁的小林,经常患肺炎,求医问药无数,都无法根治。直到二十年后,医生在他的支气管中找到了一个哨子,这件往事才被翻了出来。原来,六岁那年他误吞了一个哨子,因为担心父母责备,一直瞒着没有告诉父母。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被自卑折磨了一生,这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卡夫卡在《致父亲》中写道:“你的叫嚷声、涨得通红的脸、急匆匆解下皮带要打人的样子,都让我感觉像绞刑,无比折磨人。”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原生自卑”。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长期否定和打击孩子,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孩子会不断放低自尊,去从父母那里换取一点安全感。
民主教育:培养自信的关键
教育学家张锦庭说:“父母要实施‘民主型教育’,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民主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
作家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书中写道:“我觉得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在家中,女儿都昵称他为“老头儿”,他从不生气,反倒开怀大笑。在女儿汪朝眼里,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慈父,从不对孩子们发脾气,和孩子完全平等。女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心中有多少不快,都会第一时间与父亲分享。
如何实施民主教育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学校每学年要开展心理健康监测,为困境儿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向困境儿童监护人和实际照料人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其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更好履行家庭监护职责和子女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
强化家校社医联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协同机制,全面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和关爱活动。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儿童青少年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风险识别能力。
当孩子意识到原生家庭问题时
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后,一种强烈的拯救欲望常常油然而生。尤其是那些心地善良、情感细腻的孩子,他们看着父母生活中的不如意,内心的愧疚感被无限放大。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修复父母的人生,去弥补家庭的缺憾,却未曾意识到,这可能是另一个漩涡的入口。
其实,我们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父母亦如此。孩子无法背负起父母的人生重担,更不能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我们要学会划清界限,尊重父母作为成年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同时更要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感受到原生家庭的窒息,无力改变现状时,勇敢地选择离开,并非不孝,而是对自己的救赎。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去打破世俗眼中的“孝顺”观念,去直面内心真实的需求。我们可以在距离中疗愈自己,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去学习如何爱自己、接纳自己,填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与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成长是关键。通过阅读、学习心理知识、与他人交流分享,不断探索内心世界,重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放下拯救父母的执念,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当我们足够强大、内心足够丰盈时,或许能够以一种平和、健康的方式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再被原生家庭的阴霾所笼罩,而是在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走向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道路。
李玫瑾教授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需要的不是权威的压迫,而是平等的对话和尊重。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爱和智慧点亮孩子的未来,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