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治疗肝性脑病:疗效、风险与最新异种移植突破
肝移植治疗肝性脑病:疗效、风险与最新异种移植突破
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功能不全引起的大脑神经系统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在多种治疗方法中,肝移植被视为最有效的终极疗法之一。通过替换受损的肝脏,肝移植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还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然而,这一手术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复杂的术后护理需求,因此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慎重考虑。
肝移植手术概述
肝移植是一项复杂的外科手术,主要目的是将患者不再正常工作的肝脏(肝衰竭)移除,用已故供者的健康肝脏或活体供者健康肝脏的一部分来替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处理营养物质、药物和激素,产生胆汁,制造凝血蛋白,清除血液中的细菌和毒素,以及预防感染和调节免疫反应等重要功能。
对于因终末期慢性肝病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肝移植通常留作一种保守的治疗方案。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健康肝脏发生突然衰竭,肝移植也是一种治疗方案。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人数远远超过可用的已故供体肝脏数量。从活体捐献人身上移植一部分肝脏是等待已故供体肝脏的一种替代方案。活体肝移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治疗方案,是由于人类肝脏有再生能力,手术切除其部分组织后不久就能恢复到正常大小。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肝移植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患者:
- 末期肝病:包括终末期肝硬化、慢性肝衰竭、肝癌等。
- 急性肝衰竭:又称为猛爆性肝炎,是由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肝衰竭。
- 代谢性肝病:如威尔森氏症、铁负荷过载等。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肝移植手术。根据台湾卫生署于2002年订定的标准,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建议进行肝移植:
- 年龄65岁以上。
- 目前有感染或无法控制之败血症。
- 艾滋病感染。
-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 活动性肺结核未完全治疗者。
- 心智不正常者或无法配合长期药物治疗者。
- 严重脑血管或周边血管病变致日常生活无法自理且无法接受重建手术者。
- 免疫系统不全或自体免疫疾病虽经治疗仍预后不良者。
- 药瘾患者。
- 酒瘾戒除未足半年。
手术风险与并发症
肝移植手术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本身以及防止肝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所需要的药物都存在风险。与这项手术相关的风险包括:
- 胆管并发症,包括胆管渗漏或胆管萎缩
- 出血
- 血凝块
- 供肝出现衰竭
- 感染
- 供肝出现排斥反应
- 意识模糊或癫痫发作
长期并发症还可能包括移植的肝脏出现肝病复发。
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多种副作用,包括:
- 骨质变薄
- 糖尿病
- 腹泻
- 头痛
- 高血压
- 高胆固醇
由于抗排斥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因此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医生可能会给患者用药以帮助抵抗感染。
术后护理与管理
术后护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患者需要遵循严格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以促进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在饮食方面,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康复阶段调整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移植前,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1.2-1.5克蛋白质;移植早期(急性期,即移植后的前3个月),这一需求增加到每天每公斤体重1.5克;进入稳定期后,需求则降至每天每公斤体重1-1.2克。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服用免疫抑制剂前后1小时避免食用葡萄柚和柚子相关制品,因为前者可能引起危险副作用,后者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 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卫生规定,避免食用生食,如生菜沙拉、生鱼片、生蛋、生蚝、生肉等。
- 选择带皮水果并去除外皮,或煮沸后再食用。
- 避免随意食用补品和增强免疫食品,如人参、银杏、绿藻等,以防引发排斥反应。
- 控制血糖,适当限制淀粉类食物,避免精制糖食物,可将主食改为非精制淀粉,如南瓜、地瓜、糙米等。
- 注意血钾水平,减少高钾食物的摄入,如香蕉、香瓜/木瓜、菜汁/肉汤、中药汤/精力汤、运动饮料、鸡精等,可通过川烫青菜(2-3分钟)后再油炒/拌油来降低钾含量。
在稳定期,患者应注重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避免营养素缺乏,同时预防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以维持理想体重。
- 充分摄入蔬菜和水果,增加纤维质的摄取,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三高”问题。
- 优先使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芥花油、葵花油、沙拉油)进行烹饪,并适量摄取,减少动物用油(如奶油、鲜奶油、猪油、牛油)的使用。
- 减少油炸、油煎、油酥食品以及高油食物(如动物皮、肥肉)的摄入。
- 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如动物内脏、海胆、鱼卵、蟹黄等。
- 减少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动物性脂肪(如奶油、牛油、肥肉)和加工后的植物性油脂(如植物性奶油、零食、西点面包)。
- 控制精制糖食物(如砂糖、果糖)的摄入,以防止高血糖。
除了饮食管理,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医疗检查,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患者必须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用免疫抑制剂和其他必要的药物,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吸烟和饮酒,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也至关重要。
成功率与生存率
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手术团队的经验、术后护理的质量等。根据统计数据,活体肝移植的死亡率约为0.2%-0.5%。此外,约有5%-10%的捐赠者在手术后会出现肝功能损伤,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恢复。
选择合适的移植中心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患者在选择移植中心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 移植中心每年进行的移植手术数量和类型。
- 移植中心的肝移植存活率。
- 通过移植受体科学登记处维护的数据库,比较不同移植中心的统计数据。
- 移植前、期间和之后的费用,包括检查费、器官获取费、手术费、住院费以及往返于移植中心接受手术和复诊的交通费。
- 移植中心提供的其他服务,如协调互助组、协助出行安排、提供恢复期所需的当地住房信息以及转介至其他资源。
- 移植中心是否致力于采用最新的移植技术,这可以反映该项目是否在不断发展。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异种肝移植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2025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基因编辑猪——脑死亡患者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手术。手术由窦科峰院士领衔,将基因编辑猪的肝脏原位植入脑死亡患者体内,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标志着手术成功。这一突破为未来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有大量肝病患者,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的唯一有效方式,但供肝数量有限,异种肝移植有望成为新的解决方案。西京医院异种移植团队自2013年以来,陆续完成肝、肾、心等多种类型异种器官移植,以及皮肤、神经、角膜等多种类型异种组织移植。2024年,团队成功实施国际首例基因编辑猪——脑死亡受者异种肝移植。与此同时,自2021年美国率先开展基因编辑猪至脑死亡患者肾移植以来,全球已完成异种器官移植21例。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枢,拥有调控凝血、蛋白合成和免疫等众多生理生化功能,相较于其他器官,异种肝移植更为复杂,需考虑凝血功能紊乱以及生理功能兼容等难题因素。基因编辑猪肝脏能否完全替代人类肝脏发挥生理功能,起到生命支持作用一直是专家学者探索的课题。以往辅助性肝移植,不切除受体自身肝脏,无法完全充分了解移植猪肝生理替代功能。
陶开山教授强调,所有研究是完全符合伦理的,经相关各委员会论证通过,符合国际要求,也获得了国家卫健委的支持。陶开山说:“脑死亡不同于植物人,脑死亡是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没有恢复的可能,而植物人还有恢复的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我们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用脑死亡患者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增加死亡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这个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能够成功,以后就可以把基因编辑猪的肝脏用来救人。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感谢脑死亡患者家属和脑死亡受体对科学研究所做的贡献,非常感谢!”
肝移植作为治疗肝性脑病的终极疗法,确实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这一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不容忽视。从手术过程到术后护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管理和严格监控。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案,为肝病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