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揭示自恋型父母的真实影响
《好东西》揭示自恋型父母的真实影响
电影《好东西》不仅获得了豆瓣9.1的高分评价,还引发了人们对自恋型人格父母的关注。影片中,单亲妈妈王铁梅和乐队歌手小叶的故事展示了自恋型父母如何影响亲子关系。王铁梅虽然能干、果决,但在教育女儿时也会感到无力,而小叶则深受自恋型父母的影响,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描绘,揭示出自恋型父母对孩子长远发展的深远影响,引起观众深思。
自恋型父母的特征
自恋型父母往往表现出过度控制、缺乏共情、情感操纵、自我中心、忽视孩子独立性等特征。在电影《好东西》中,Richard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他通过约会软件结识小叶,虽然表面上对小叶表现出兴趣,但实际上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他无法建立长期关系,对小叶的感情也是基于自己的欲望和满足,而不是真正关心小叶的需求和感受。
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自恋型父母的行为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心理咨询师的观察,被自恋型父母抚养长大的人往往具有以下特质:
低自我价值感:在自恋型父母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和自信,因为他们会将父母不断的批评和否定内化,从而产生一种无价值感和无能为力的感觉。即使这些孩子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仍常常觉得无法达到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使他们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内心都会持续感到失败和不足。
难以为自己争取权益:在自恋型父母抚养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很难坚持自己的需求和底线,因为他们从小被教导要优先考虑父母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欲望。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难以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
自我批评:自恋型父母长期施加的严格监督和高标准,往往导致孩子将这种外部批评内化,形成苛刻的自我批评,陷入“消极暗示”和“完美主义”的循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批评和推责成为常态,他们会产生持续的自我怀疑,总是担心自己犯了错误,并感到必须为被归咎于自己的过失负责。
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很少给予真诚的赞美或欣赏,子女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认可,或者不配得到积极的反馈,从而变得难以接受赞美和肯定自己的成就。此外,这种经历还会让他们对表达爱意或好感的人产生戒备心理,暗自认为对方不够真诚、别有用心。
讨好型人格:自恋型父母的子女往往学会通过优先取悦他人来获得肯定和认可,形成一种讨好型的行为模式,并在人际关系中难以设定边界。像许多性格特质一样,我发现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是一种应对策略,帮助他们面对各种局面。如果他们学会如何取悦或安抚掌权者,就能够在多变和难以预测的环境中更安全地前行。这成为一种生存策略,使他们能够预判和缓和自恋型父母的潜在冲突或愤怒,减少情感或身体伤害的风险。这种适应性行为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影响他们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方式,因为他们会竭尽全力维持和谐,避免对抗。
频频感到内疚和羞愧:自恋型父母常用的操纵策略,如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会无孔不入地向子女灌输负罪感,让他们觉得必须对父母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这种灌输会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使他们长期被内疚和羞愧感支配,动摇他们作为伴侣、父母、职员及生活中其他角色时的自我价值感。
更容易进入不健康的恋爱关系:如果父母惯于心理操纵和情感虐待,那么在这种病态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会在恋爱关系中寻找类似的互动模式,在相互伤害却又彼此依赖的关系中不断重蹈覆辙。我的许多来访者之所以陷入不健康的恋爱关系,正是因为他们在重复童年时期习得的"病态关系模式"。
一直生活在抛弃恐惧中:自恋型父母经常以“抛弃”或“不爱”来威胁子女,以此控制他们。这种方式会导致子女在成年后对被拒绝和被抛弃产生深深的恐惧,难以建立健全的信任能力和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被抛弃的恐惧深植于他们心中,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友谊的维系。
借助食物或药物进行自我治疗:为了应对自恋型父母带来的情感痛苦和创伤,子女可能会采取不适当的应对机制,如过度饮食、厌食或滥用药物等,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电影中的体现
在电影《好东西》中,小叶这个角色深受自恋型父母的影响。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总是试图取悦他人,难以设定边界。她在与Richard的关系中,不断迎合Richard的需求,即使感到不适也选择忍耐。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她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应对策略,即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然而,这种讨好型人格也导致她在人际关系中失去自我,难以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结语
电影《好东西》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生动的角色塑造,揭示出自恋型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和自我发现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家庭关系和情感创伤的作品。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关注自恋型父母问题,理解其对子女的长期影响,并鼓励人们寻求专业帮助,以打破这种负面循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