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县治迁邵公屿,奠定瑞安1700年古城格局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0: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县治迁邵公屿,奠定瑞安1700年古城格局

近日,瑞安古城建城1700周年系列活动在玉海街道忠义街举行。自公元323年,县治(历代县衙所在地,即县政府)迁址邵公屿以来,瑞安古城已经历1700年岁月。

县治是一县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瑞安千年古邑的“城”长与县治选址息息相关。县治为何迁址邵公屿?邵公屿之前,瑞安县治又在何处?

建县之始:被遗忘的鲁岙

春秋战国时,东南沿海的瓯闽一带属越国。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瑞安是闽中郡的一部分。及至汉朝,越王的后裔驺摇被封为东瓯王,瑞安成为东瓯王领地。

到了三国,瑞安属于孙吴的势力范围。吴国赤乌二年(239),孙权为巩固后方统治,加强地方郡、县政权建设,从一些大县中分出一批新置的县,其中一个便是瑞安县的前身——罗阳县。

罗阳县原先属永宁县(永嘉县的前身)管辖,分县时,以大罗山及其西边吹台山上的分水岭为界线。山之阴(背面)仍属永宁县,山之阳(南面)划归新建的县,取名“罗阳县”。此时县治设在集云山南麓的鲁岙,为瑞安建县之始。


宝鼎三年(268)罗阳县改安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安阳县改安固县,唐天复二年(902)安固县改瑞安县,从此有了瑞安地名。图为清时瑞安古城沙盘。

古时温州“瓯居海中”,如今的不少陆地过去都为浅海。当时飞云江河口北岸挨着集云山麓(后来逐渐南移到今址),鲁岙正好在江边,是水陆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

“岙”,指的是山坳近水之地。集云山下,北湖一带,多以“岙”为地名,如西岙、南岙、周岙、宋岙等。在鲁岙设立县治后的数十年后,鲁岙南面的邵公屿、西山以及隆山、万松山等飞云江河口中的岛屿,慢慢淤积成陆地,并与临岸相连。

东晋太宁元年(323),县治从鲁岙搬迁到刚与陆地相连接不久的邵公屿。让人遗憾的是,县治迁出后的鲁岙,逐渐被人遗忘。后人只知它在集云山南麓今西岙村一带,却不清楚它原初具体地址。众说纷纭下,“鲁岙究竟在哪”成了桩历史悬案。


明代综合地图集《广舆图》中绘有安固江,安固江为飞云江旧称之一

都尉设署:“垦荒”邵公屿

随着县治搬迁,鲁岙从历史中退场,邵公屿走上台前。

邵公屿今在哪里呢?史料称,它就是现在瑞安旧城东面这一带。

要了解邵公屿,首先得知道,它最初是飞云江口的一座岛,后来才与陆地相连。不仅是邵公屿,三国前,它西边的西山、东边的隆山、东北面的万松山都是岛屿。

△飞云江江口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是东海海防的要地。孙吴的重要造船基地和水军训练中心横屿船屯就在江口南岸

《嘉庆·瑞安县志·山川》介绍:“邵公屿,在县治后,相传有邵公居此,殁为神,故名。形如巨鳌,前江后湖,左右山川环拱。”岛屿因邵公得名,但邵公其人,已不可考,单从成神这点来看,应该是颇有威望的乡贤。前江指南面的飞云江;后湖指城北淤积的江面,也叫北湖(即后来的沙河);左右山川指集云山与万松山以及东面的东湖,就是现在外塘河和丰湖一带。邵公屿如一条巨大鳌鱼伏于江面。


蔡敬则画像

相传建县治以前,邵公屿是东汉会稽郡东都尉蔡敬则的防地。

蔡敬则(约151-221),汉末三国人士,田庄世族出身,曾任中原南阳县(今河南西北部)县令。东汉末献帝建安年间(196-220),蔡敬则率领两千多名田庄武装,平定了东平(今福建建瓯)流民暴动,被朝廷授予会稽郡东都尉之职(即政府的中层武装首领),镇守永宁县,驻军江口滩涂中的水上要津邵公屿,并在此建署(即办公场所)。

据史料载,蔡敬则“号令朋肃,境内乂安,晋爵安乡侯。闽越避地者,悉归焉”。短短几句话,评价却很高。蔡敬则设署后,政纪明肃,省刑节用,关心民生。他在操练兵士的基础上,率众筑城池、辟街巷、开河渠,还劝事农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使地方富足,连稍远的闽越之地的农民也闻讯赶来,在此安居。因治邑有方,蔡敬则被封为安乡侯。

蔡敬则的屯兵建设,为后来邵公屿以至周围平原的发展创造了人力等条件。

这位瑞安古城最早的开发建设者,其事迹不断被后人传颂,瑞城的忠义庙、忠义街就是当年父老乡亲为纪念他而建造。

郭璞卜勘:县治迁于邵屿

经过沧海桑田的转换和蔡敬则的“垦荒”,邵公屿为迎接县治,已做好准备,只等一个契机。

给出这个信号的,正是温州的建城者郭璞。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瑞安县治在龙山之右,岘山之左。吴始置罗阳县,治在十二都北湖鲁岙。晋太宁间,用郭景纯卜,迁于邵屿,即今县治址也。历代皆因之,无所更易。”

郭景纯即郭璞。原来,郭璞认为邵公屿除自然环境优越,全屿道路布局合理,且风水极佳。据载“晋郭景纯迁县治,盖取旁有邵屿鳌伏,西则岘山龟浮,后则栖隐凤展,左文峰类苍龙之角,鼻水宜流,右秀岘有四七之井,仙石常掩,于以捍风涛、镇火灾。其中一街一河,状若棋枰,纵横贯通”。

其实这背后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即郭璞看中了邵公屿的开发前景。土地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原县城鲁岙为集云山麓河谷平地,受地理环境限制,土地资源有限。邵公屿则不然,由于江口外南下海潮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其周围不断淤涨成滩涂,可为人居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清嘉庆时的瑞安县城图

东晋太宁元年(323),随着县治搬迁,邵公屿成为全县政治、经济中心,首批街巷应运而生。

县城城垣相传于南朝刘宋时开始筑造。那时县城规模很小,城垣只有“周1里204步,高1.2丈,厚7尺”,大致长902米,高3.84米,宽2.24米。城区面积约5.1万平方米(76亩)。

此后县城不断扩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时,城垣长度已达1140丈(3648米),高1.7丈(5.44米),城区面积74万平方米(1110亩)。城垣上还建有敌台13座,窝铺(供士兵睡觉用)44座,垛口900个,并建城门5座,水门3座。可惜抗战时期,城墙因各种原因拆毁,片石无留。(关于城墙,可读 《瑞安的城垣为何片石未留》)

宋代以后,邵公屿成为瑞安的文化中心,是当时最权威的学府——县学所在地,瑞安历史上的300多名进士大多从这里走出。

清时,邵公屿一带还成为瑞安乃至温州的学术及维新思潮的中心。这里居住着著名的孙、黄家族,拥有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孙诒让,以及晚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瑞安维新人物,如黄绍箕、宋恕、陈虬、孙衣言、孙锵鸣、黄体芳等等,或居住结社,或求学从业,都与邵公屿结下不解之缘。


瑞安被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

随着时间推移,以邵公屿为起点,瑞邑土地不断开发,人口不断集聚,市场不断繁荣。历经1700年的薪火相传,瑞安,这幅千年绘就的古城画卷,在新时代的平台徐徐展开。

古朴和青春交融,瑞城迎来新生。

本文原文来自“瑞安发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