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泼水成冰”变“泼水成伤”
当心!“泼水成冰”变“泼水成伤”
近日,一位来自江西的游客江女士在黑龙江哈尔滨体验“泼水成冰”时,因操作不当导致头部被热水烫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为热衷于冰雪旅游的游客敲响了安全警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所隐藏的风险。
“泼水成冰”这一现象主要基于水的物态变化原理。当热水被泼洒到极寒的空气中时,会迅速蒸发并凝结成冰晶或冰雾,形成壮观的视觉效果。然而,这一过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温通常需要低于零下30摄氏度,最好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此外,使用90℃以上的热水更容易实现这一效果。如果气温不够低,大风也能帮助迅速带走水蒸气中的热量,促成“泼水成冰”。
尽管“泼水成冰”极具趣味性,但其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院烧伤科和创面修复外科主任刘锐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泼水成冰”的热水如果洒到人体上,可导致深二度烫伤,严重时可造成深三度烫伤。最近,哈尔滨市各大医院烧伤科就收治了不少因“泼水成冰”导致烫伤的游客。
为了安全地体验这一活动,专家建议:
选择合适的气温:气温需要低于零下30摄氏度,最好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在极端低温条件下,水蒸气能够迅速凝华成冰晶。
使用适量的热水:容器内最多装2/3的水,避免使用带盖的容器,减少泼水量。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泼水时要将手臂伸直,然后用力往上甩。同时,戴好帽子、围巾等,最好穿着防水衣物,包括防水手套、防水外套。
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最好选在清晨气温低、光线好的时候操作,且要确保周围没有其他人或障碍物。
如果不慎被热水烫伤,应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烫伤部位20-30分钟,给皮肤降温,缓解疼痛。
如果伤口与衣物粘连,应用剪刀剪开衣物。
如果出现水泡,切忌弄破或涂抹牙膏、酱油等,需及时就医。
牢记“烫伤急救五字诀”:冲、脱、泡、盖、送。
在欣赏“泼水成冰”这一自然奇观的同时,我们更应时刻保持警惕,将安全放在首位。特别是在模仿网络上的热门挑战时,务必理性对待,充分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切勿盲目跟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避免意外的发生,让美好的旅行体验成为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