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这个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情感寄托。从古代的"改火"习俗到纪念介子推的忠孝故事,从禁火冷食到祭祖踏青,寒食节不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寒食节,探寻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习俗。在初春季节,气候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古人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因此在每年的初春季节进行"改火"仪式,以示对火的崇敬和禁忌。
另一种说法则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有关。相传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肉为其充饥。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下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之日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天涯山风景区忠孝台介子推塑像
寒食节的日期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2024年的寒食节在4月3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从唐代起,两个节日逐渐合二为一。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形成了如今兼具祭祖、踏青、吃寒食等习俗的综合性节日。
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包括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等。
禁火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茶烟节",家家禁火,都吃冷食。这一习俗最早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从东汉到南北朝,寒食节禁火的习俗逐渐流行,到了唐代,这一习俗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和参与。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寒食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有的地方也将其称为"拜清"、"扫山"等。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据传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初人们主要在寒食节进行扫墓,直到唐宋后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清明墓祭的习俗才扩大至各地。
踏青郊游
清明节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春意盎然、天气温暖多晴朗,万物皆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正适合外出郊游踏青。这踏青郊游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晋书》记载,唐宋时的踏青风俗尤盛,人们会带着准备好的寒食一起外出游玩,欣赏春景。
寒食节的传统食物
由于寒食节主张吃冷食,因此主要以素食为主。各地饮食风俗不同,寒食节的传统食物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寒食粥
寒食粥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可以将稻米、糯米或者大麦米熬成稀粥,配上各种时令的鲜花而成。寒食粥品类繁多,有杨花粥、梅花粥、桃花粥、大麦粥等。
青团
青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美食,最早源于唐代。每至寒食节、清明节前,江南各地的家家户户就会蒸很多青团,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剩余的则储存起来作为冷食,在禁火的那几日食用饱腹。
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苏东坡写的这首《寒具诗》所描写的就是馓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寒食节吃馓子的习俗,所以古人将馓子称为"寒具"。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并在一起过后,馓子也成了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食物之一。
青精饭
青精饭,又称乌米饭,是江苏地区的特色点心,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物之一。
寒食节的诗词文化
寒食节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通过古代文人的诗词,我们依然可以找寻那远去的传统节日记忆。以下是几首描写寒食节的著名诗词: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韩翃用巧妙的手法再现了长安的寒食: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杜甫《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正值春日,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诗人杜甫在寒食节时,来到江村游览,花儿纷飞,水边轻烟冉冉,阳光透过竹子安静地照下来。在静美的春日中,杜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苏轼与《寒食帖》
说起寒食节,有人可能会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当时,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为纪念自己被贬官至黄州,在寒食节撰诗并书,诗中表达了他在寒食节时的孤独、落寞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苏轼《黄州寒食帖》节选
诗中写道: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通过诗句可以深入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他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悲哀的心情下有感而出,笔法、线条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如今,寒食节虽然已经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依然值得我们铭记。祭祖、寒食、踏青等习俗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通过千古流传的诗词文赋,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千年前、百年前的寒食风情。而这,就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