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艺术家聚四川达州,共赏罗家坝遗址巴文化
海峡两岸艺术家聚四川达州,共赏罗家坝遗址巴文化
2024年12月,四川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家们。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2024海峡两岸巴蜀文化艺术季”,实地感受巴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独特魅力。
罗家坝遗址:巴文化的璀璨明珠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遗址处于中河与后河的交汇处,总面积122.59万平方米。自199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八次考古发掘,清理东周墓葬25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遗址年代上溯新石器时代晚期,下延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也是探索巴文化起源的重要地点,和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第三颗璀璨明珠”。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巴文化的展示窗口
作为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28243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7平方米,建筑结构3层,是中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创意主题为“巴之眼”,是一处集社会教育、休闲旅游、科研考古于一体的大中型公共建筑,成为世界看见“巴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基本陈列以“西南有巴国”为主题,分“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三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罗家坝遗址8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其中,“揭秘罗家坝”单元重点展出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各类精美文物500余件,包括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铜印章和铜腰带等珍贵文物。
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社会结构,展现了古代巴人的智慧与情感。例如,巴人兵器上常见的“虎纹”符号,不仅体现了巴人对首领的崇拜,也展示了他们的勇武之风。在罗家坝遗址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剑、矛、戈、钺等兵器最为典型,其上的刻画符号多达292个单个符号,符号组合更是有1000多种,而“虎”是最常见的符号。
此外,巴人的葬具多以“船棺”为主,这与他们傍水而居、擅于舟楫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船棺形如独木舟,采用刨凿与火烧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底部稍微削平,两端由底部向上斜削,船身正中一段挖空作船舱,随葬品就装殓在这里面。
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达州市高度重视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21年度,故宫博物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达成合作,对城坝、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进行保护性修复。经过一年的工作,故宫团队高质量完成了城坝、罗家坝7件青铜器的修复任务,深入挖掘7件青铜器物的留存信息和文物内在价值。
2023年度,双方继续合作,对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物进行清理保护工作。团队成员累计完成了20余件青铜器的清理工作,并按照要求提交纸质文物修护保护日志,登记维护文物修护电子系统。
巴文化的历史价值
巴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古代巴人提供了科学考古实证资料。冬笋坝遗址70年的考古历程,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揭示了巴文化向汉文化转变的历史进程。这些发现使古籍文献和诗词中的“巴”更加立体化,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社会结构和生活习俗,展现了古代巴人的智慧与情感。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巴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古老文明的辉煌。正如台湾屏东中华文创交流协会理事长陈信诚所说:“海峡两岸共同拥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是两岸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希望通过此次艺术季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两岸文化交流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