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造币厂揭秘:孙中山纪念币背后的故事
南京造币厂揭秘:孙中山纪念币背后的故事
南京造币厂,这座承载着近两百年历史沧桑的铸币机构,见证了中国近代货币发展的曲折历程。自1853年太平天国时期开始铸币以来,南京造币厂历经多次变迁,从江南铸银元制钱总局到中华民国江南造币厂,再到如今的现代化造币企业,始终屹立于中国铸币事业的前沿。
孙中山纪念币的诞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造币厂被改名为“中华民国江南造币厂”,并开始发行军用钞票。同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南京造币厂铸造了孙中山像开国纪念一元银币。这枚银币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造币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的纪念币发行奠定了基础。
民国16年孙中山像陵墓壹圆银币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安葬于此。
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国民党决定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孙中山像陵墓银币。这枚银币由奥地利维也纳造币厂设计,雕刻师普拉特(Richard Placht)负责模具雕刻,南京造币厂负责试铸。据资料记载,试铸数量仅为480枚,馈赠给民国政府高层官员及有关灵柩护送人员。
这枚银币直径38.9mm,重26.8g,正面为孙中山正像,着中山装,上缘镌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背面中间镌刻“壹圆”,竖读,下缘有“十六年造”字样。左侧为旭日青松图,右侧为孙中山陵园祭堂。然而,这枚银币最终未被民国政府采用,原因有二:一是模具设计时中山陵尚未完全建成,缺少部分细节;二是孙中山肖像的相似度不足。
1929年无纪年孙中山正面像背开国纪念壹圆银币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研拟新国币方案,并邀请美国、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及日本五个国家的国家造币厂雕刻模具送样比稿。新币正面设计采用孙中山先生侧面肖像,背面为三桅帆船,俗称“三帆”银币。但由于南京造币厂在1929年6月因电线走火焚毁,五国币模交付后由杭州造币厂试制,最终均未被采用,仅有样币存世。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数种具有孙中山先生正面肖像的样币,以红铜、黄铜、镍合金及包银等不同材质制作。这些样币的设计包括:“中华民国十八年”孙中山着中山装正面像配“三帆”样币背、无纪年孙中山着中山装正面像配“孙小头”背、无纪年孙中山着中山装正面像配“袁大头”背、无纪年孙中山着西装正面像配“孙小头”背、无纪年孙中山着西装正面像光背等。这些样币均未被采用,但具有重要的近代货币铸造史料价值与文物收藏价值。
工艺传承与创新
进入现代,南京造币厂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展现出其在国内铸币行业中的独特地位。以生肖贺岁大银盘系列为例,《灵蛇献瑞》作为今年的收官之作,以传统剪纸蛇造型为基础,融入高浮雕造币工艺,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南京造币厂还参与制作了多个重要项目,如孙中山纪念币、冬奥币等。这些纪念币不仅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更在设计上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热门品种。
从太平天国时期的“天国大花钱”到现代的生肖贺岁大银盘,南京造币厂在铸币领域不断创新,为中国的货币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国内少有的印钞造币机械生产厂家,南京造币厂不仅为收藏者提供了高价值的作品,也为中国的铸币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