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口红利“大饼”越来越大,专家揭秘背后根本原因
成都“人口红利“大饼”越来越大,专家揭秘背后根本原因
人口变化是社会现状的“晴雨表”。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万人。细化到成都各区(市县),人口有增有减,表现不尽相同。双流区增幅最大。
日前,四川省人口学会副会长杨成钢教授分析说:“纵观全国,成都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四。如仅在省会城市之间做横向对比,成都可以排第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人口质量红利”比“人口数量红利”更为重要。”
四川省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大教授杨成钢
杨成钢说:中国“第四城”从人口总量到人才数量,连年保持正向增长。回顾前5年的数据:2019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58.1万人;2020年2093.7万人;2021年2119.2万人;2022年2126.8万人;2023年2140.3万人。
杨成刚认为:成都的表现很好,人口总量一直保持了正向增长态势。虽然这两年的增幅不算大,2022年人口增加7.6万人,2023年增加13.5万人,不如前几年30万-50万的幅度,但一座城市的人口不可能始终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的增幅完全在一个正常的变动轨迹内。此外,从全省来看,2023年末,四川全省常住人口8368.0万人。成都人口占全省比重25.57%。换句话来说,大概每4个四川人中,就有1个成都人。从人口总量上来讲,成都仅次于重庆、上海、北京,是中国人口的第四城。但是,这三个城市都是直辖市。如果横向对比省会城市,成都的人口总量可以排得上全国第一。这可以说明成都的人口基础非常雄厚,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厚实的基础。
杨成钢强调,作为人口中的“稀缺资源”,成都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有增有减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在成都20个行政区划中,常住人口最多的三个区(市)县分别是双流区、武侯区和郫都区。而在常住人口增加方面,双流区、武侯区和新都区增加最多。
另外,呈现人口“负增长”的有4个区(市)县,分别为简阳市、邛崃市、大邑县和蒲江县。
其中,双流区以279.37万人的常住人口,4.01万人的增量遥遥领先。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双流的户籍人口67万人,常住人口147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183.5万人,是成都市净流入人口最多的区。
杨成钢认为,流入背后经济因素起基础关键作用:从全国来看,不乏人口呈负增长的城市。然而,成都对于全国人才的吸引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向西去”的主要目的城市之一。身处内陆,成都地理区位不占优势,为何能成为人口流入的“香馍馍”城市?杨成钢认为,人口增长的背后,依靠产业的持续增长,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202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22074.7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和7.5%。强劲的经济发展动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带来大量人口的涌入;人口红利又进一步带来发展的红利。
杨成钢表示,这是一个正向良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动能快速传导到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只要人口流入,其生活、生产、消费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经济发展很关键,但不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唯一因素。老年人考虑宜居情况,年轻人考虑就业情况,高层次人才考虑政策环境……不同的人口类型的流入因素不尽相同。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