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成全球首个茶主题世遗,千年古茶园展新颜
景迈山成全球首个茶主题世遗,千年古茶园展新颜
“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灾祸死光;留下金子银子,也会吃光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这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它遗失。”这是世代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布朗族群众一直坚守的祖先遗训,也是景迈山上各族茶农共同信仰的人生哲学。
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生态景观和千年的茶文化传承,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里不仅是一片千年古茶园,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林茶共生,人地和谐
走进景迈山,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高大的乔木下,一棵棵长满苔藓的古茶树静静矗立,嫩绿的新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的古茶林不同于江南整齐低平的茶园,而是保留了原始森林的风貌,形成了独特的“森林—古茶林—村落”空间结构。
“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景迈山定居。他们在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围栽培茶树,并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在高大乔木下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后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延续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说。
世代传承的生态保护智慧
在景迈山的古茶林深处,有一棵很有名的“蜂神树”。巨大的榕树树冠上,六七十个蜂巢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当地人介绍,生长于其上的大蜜蜂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因此“蜂神树”也被视为景迈山生态环境优良的典型例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是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居住在景迈山中的人们世代牢记并传承着“茶祖遗训”,守护着古茶林和整个家园,最终让景迈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景迈山。
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珍贵的古茶园,景迈山的村民们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村规民约。他们规定一年只采春秋两季茶叶,每季采摘量不超过七成,让古茶树在冬夏两季得以休养生息。同时,村民们坚决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持古茶园的自然生态。
在景迈山下的遗产综合展示中心,各族村民捐赠的生活用品、民族服饰、农具乐器等,作为展品的一部分向观众展现着当地特色,这是他们参与保护景迈山、推介景迈山的见证。芒景村委会翁基村民小组副组长张光明告诉记者,现在村民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比如茶叶只采春秋两季、不采夏季,让茶树得到更好的休养生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典范
2023年10月27日,景迈山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景迈山生态保护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肯定。
景迈山的生态保护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村民们依托古茶园发展起了民宿、茶室、围炉烤茶等体验项目,民族旅拍、景迈山徒步、青少年研学等新兴项目也迅速出圈。社区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了“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百家宴”“百草宴”“樱花茶会”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并逐渐成为景迈山的本土文化名片,开启了全民参与遗产地保护利用的新篇章。
一年来,景迈山坚持把古村落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投入1982万元资金对3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进行外部修复和内部功能现代提升改造,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施“仿古茶林”生态改造1.1万亩,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21家企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茶农收入由每亩1000—2000元提高到6000—8000元。同时,规范文化遗产地活化利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发展餐饮和服务业,目前景迈山已纳入管理的民宿98家、餐厅36家、茶室1062间。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不仅是一片千年古茶园,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向世人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这片神奇的土地,将继续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