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不是小事情:5大误区与科学应对指南
发热不是小事情:5大误区与科学应对指南
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其中,流感病毒阳性率近期上升明显,鼻病毒感染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处流行期,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波动下降。在这样的季节里,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面对发热,人们往往存在不少误区。这些错误认知不仅不能帮助身体恢复,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让我们一起来破解这些关于发烧的迷思,科学应对发热症状。
误区一:烧得高说明免疫力强
有人认为体温像温度计一样飙升,说明体内的“免疫大军”正在激烈作战,很快就能胜利。其实,这只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一场“误会”,并不意味着你的免疫力有多强。所以,别以为烧得越高越好,该吃药时还是要遵医嘱哦。
误区二:多喝水就能解决问题
“多喝水”听起来像是万能药方,但如果出汗太多,只喝白开水可能会让你陷入稀释性低钠血症的陷阱,让人感觉更加虚弱。聪明的选择是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水,这样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误区三:抗生素是“消炎神器”
看到发烧就想到用抗生素来“消炎”,这其实是对大多数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误解。对于普通的感冒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和咽痛,我们只需对症处理。如果是流感,及时用药(最好在48小时内)可以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记住,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滥用只会适得其反。
误区四:物理降温方法不当
一些家长在孩子发热时,会采用酒精擦洗、冰水灌肠等方式物理降温,但实际上,这些做法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各国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家长可采用降温贴贴额头、减少穿着衣物、或通过降低室内温度带走儿童身体的热量的方式,促进儿童舒适。注意,儿童发热寒战时不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来退热,此时进行物理降温反而会增加儿童不适感,加重症状。
误区五:不重视病情观察
有人认为发热是小事情,不需要特别关注。但发热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提示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此外,疫苗接种、过敏反应或脱水也可能导致发热。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那么,面对发热,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首先,正确测量体温是关键。平均体温为 98.6°F(37°C),但正常体温的范围为 97°F(36.1°C)至 99°F(37.2°C)。一般来说,老年人的体温比年轻人低。以下体温计读数通常表示发热:
- 直肠、耳或颞动脉温度为 100.4°F(38°C)或更高
- 口腔温度为 100°F(37.8°C)或更高
- 腋下温度为 99°F(37.2°C)或更高
对于儿童发热,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或焦躁不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鼓励孩子多喝水
- 给孩子穿上轻便的衣服
- 如果孩子觉得冷,给孩子盖上薄毯子,直到寒战结束
- 不要给儿童或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
- 在您联系医生并对孩子进行评估之前,不要给婴儿服用任何止痛药
- 如果孩子有 6 个月大或更大,请给孩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等)或布洛芬(Advil、Motrin 等)。请仔细阅读标签,确保服用正确剂量。
对于成人发热,如果体温达到或高于 103°F(39.4°C),通常看起来和表现得都很不舒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不适,促进休息:
-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 穿轻便的衣服
- 如果您觉得冷,盖上薄毯子,直到寒战结束
-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等)或布洛芬(Advil、Motrin IB 等)。按照标签上的说明服药。
在以下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 儿童:高热(>39℃)、抽搐、面色苍白、灰暗、或发绀,与外界无法正常交流、无笑容,活动减少,长时间刺激才能清醒,呼吸困难等症状
- 成人: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剧烈头痛、意识混乱或躁动、腹痛、反复呕吐、口干、尿少或尿色深,或拒绝喝水等脱水症状、皮疹、吞咽液体困难、排尿时疼痛或背部疼痛
面对发烧,我们要做的是科学应对,而不是盲目跟风。希望这些小贴士能够帮助您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