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名著再版:二战是“一战”延续而非希特勒预谋
泰勒名著再版:二战是“一战”延续而非希特勒预谋
近日,英国著名史学家A.J.P.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再次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本书自1961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是关于二战起源研究的重要著作。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6月出版的这个版本,已经是该书在国内的第四个版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再版,不仅体现了其学术价值的持久性,也反映了读者对二战历史的持续关注。这本书在首次出版时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对其观点表示批评或支持。泰勒在书中对二战起源的传统解释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希特勒的角色和绥靖政策的评价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
泰勒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用传统的历史写作方法,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过程。泰勒的结论是,希特勒既没有策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计划,绥靖政策也未必就是愚蠢和懦弱的同义词;这场战争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更大破坏,直接产生于各国政治家事与愿违的忙中出错;“二战”其实是“一战”的继续和重演。
泰勒对希特勒的评价尤其引人注目。他指出,希特勒既不是神昏智乱的疯子,也不是严格按计划行事的理性主义者,而是一个神经坚强的机会主义赌棍。泰勒认为,《我的奋斗》不过是维也纳咖啡座和德国啤酒馆里常见言论的混乱回声,而“霍斯巴赫备忘录”作为希特勒侵略计划的证据也存在疑问。
泰勒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学者批评他轻率武断,甚至认为他在为希特勒翻案。然而,也有许多学者高度评价这本书,认为它是二战起源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称这部书是“泰勒最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恰如其分、言语高超、见地洞彻的奇迹。”
泰勒的学术勇气和独立精神在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坚持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去理解发生过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发生”,而不是去辩白或谴责。这种客观、理性的研究态度,使他在学术界赢得了“知识界的牛虻”的美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再版,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二战历史的机会,也为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泰勒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人物的独到分析,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国际局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本书的再版,再次证明了经典著作的生命力。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有价值的书总会一版再版,被阅读者一再介绍分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重温这部经典作品,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