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泉州簪花走红:从非遗保护到文化创新之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42: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泉州簪花走红:从非遗保护到文化创新之路

“今世簪花,来世漂亮。”这句流行语,道出了无数女孩对美的追求。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传播,泉州的簪花习俗再次走红,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泉州簪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泉州簪花,又称“簪花围”,是福建泉州蟳埔女特有的头饰文化,被誉为“头顶上的花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习俗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泉州簪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簪花围采用真花制作,如茉莉、玉兰、山茶、菊花等,这些花朵不仅香气袭人,更寓意着不同的美好祝愿。簪花时,先将头发盘成圆形发髻,用骨簪固定,然后将鲜花一朵朵串成花围,层层叠叠地缠绕在发髻上。整个过程讲究技巧与审美,既要保持花朵的自然形态,又要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泉州簪花围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蟳埔女的头饰中,常用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据传这些花卉是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蒲寿晟引入泉州的。这种文化交融,使得泉州簪花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更凝结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泉州簪花成为“网红”打卡项目,其文化内涵正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在一些商业化的体验店中,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传统的簪花工艺被简化,甚至用假花替代真花,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美感。更有甚者,将簪花简化为简单的发箍装饰,完全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面对这一挑战,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杨慧子建议,非遗项目应随年轻人的审美而变化,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播。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张毅则提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成本更低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泉州簪花文化。

泉州簪花,这顶“头顶上的花园”,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凝聚着闽南渔女的智慧与审美。在现代社会,它不仅是时尚的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让我们在欣赏其外在美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内涵,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