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专家解析:这样处理发热最科学
协和专家解析:这样处理发热最科学
发热是人体对各种致热源的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专家指出,发热的处理和护理需要科学的方法,既要关注体温的变化,又要注重患者的舒适度。本文将从发热的识别、护理、降温方法等方面,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指导。
发热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发热,即体温升高,是机体对致热源的反应。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指出,发热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药物反应等。此外,内分泌或代谢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可能导致发热。
发热的识别与判断
准确识别发热是正确处理的前提。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醒,以下因素可能影响体温测量:
生理因素: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也会导致体温暂时性升高。
时间因素:正常人一天内体温会有波动,凌晨2至6时体温最低,下午2至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
因此,在测量体温前,应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建议在沐浴、饮水、进食30分钟后进行测量。使用体温计是最准确的方式,腋下温度超过37.5℃可视为低热,超过38℃为发烧。
发热的处理与护理
一般护理
环境与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早晚开窗通风15至30分钟,将室温保持在24至26摄氏度。患者畏寒、打寒战时应注意保暖,发高热时则应适当减少衣物。
休息与活动:发热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水分补充:发热会导致水分流失,因此要大量补充水分。但心脏、肾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补水应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营养补充:发热时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如稀饭、面条、瘦肉粥等。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热贴、冰袋冷敷等都是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使用冰袋时,可外裹一块干毛巾,放置在额头、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
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洛索洛芬钠片等。严格遵医嘱按药物说明书用药,避免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病情观察
一般每2至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记录最高体温、伴随症状、降温效果等。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测量2次。
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
儿童发热
儿童发热的护理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发热时,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活动力,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物理降温时,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过敏或中毒。药物降温应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
老年人发热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发热时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水分和营养的补充,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轻度发热可以通过家庭护理缓解,但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且常规处理无效
- 发热伴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
- 发热持续超过3天不退
- 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发热
- 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热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源的反应,科学应对发热,既要关注体温的变化,又要注重患者的舒适度。如果发热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给予对症和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