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协和专家解析:这样处理发热最科学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45:4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协和专家解析:这样处理发热最科学

发热是人体对各种致热源的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专家指出,发热的处理和护理需要科学的方法,既要关注体温的变化,又要注重患者的舒适度。本文将从发热的识别、护理、降温方法等方面,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指导。

01

发热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发热,即体温升高,是机体对致热源的反应。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指出,发热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两大类:

  • 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药物反应等。此外,内分泌或代谢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可能导致发热。

02

发热的识别与判断

准确识别发热是正确处理的前提。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醒,以下因素可能影响体温测量:

  • 生理因素: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也会导致体温暂时性升高。

  • 时间因素:正常人一天内体温会有波动,凌晨2至6时体温最低,下午2至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

因此,在测量体温前,应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建议在沐浴、饮水、进食30分钟后进行测量。使用体温计是最准确的方式,腋下温度超过37.5℃可视为低热,超过38℃为发烧。

03

发热的处理与护理

一般护理

  • 环境与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早晚开窗通风15至30分钟,将室温保持在24至26摄氏度。患者畏寒、打寒战时应注意保暖,发高热时则应适当减少衣物。

  • 休息与活动:发热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 水分补充:发热会导致水分流失,因此要大量补充水分。但心脏、肾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补水应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 营养补充:发热时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如稀饭、面条、瘦肉粥等。

降温方法

  •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热贴、冰袋冷敷等都是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使用冰袋时,可外裹一块干毛巾,放置在额头、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

  • 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洛索洛芬钠片等。严格遵医嘱按药物说明书用药,避免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以免增加肝肾负担。

病情观察

一般每2至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记录最高体温、伴随症状、降温效果等。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测量2次。

04

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

儿童发热

儿童发热的护理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发热时,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活动力,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物理降温时,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过敏或中毒。药物降温应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

老年人发热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发热时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水分和营养的补充,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05

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轻度发热可以通过家庭护理缓解,但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且常规处理无效
  • 发热伴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
  • 发热持续超过3天不退
  • 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发热
  • 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热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源的反应,科学应对发热,既要关注体温的变化,又要注重患者的舒适度。如果发热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给予对症和对因治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