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倒计时,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春节倒计时,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随着2025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即将迎来一系列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和习俗。从腊八节到小年,再到除夕夜,每一个节日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传统节日,感受春节前的浓厚氛围。
腊八节:辞旧迎新的序章
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据记载,腊八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在年终举行祭天祈福仪式,感谢神灵保佑一年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种庆祝活动被认为是春节的最初形式。
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喝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多样,通常包括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粥熬好以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可以赠送给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一起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非常好的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除了喝腊八粥,华北地区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是用醋泡制的蒜,腊八节这天开始泡制,经过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腊八蒜要在春节时食用,与饺子、凉菜搭配,味道十分美好。
小年:祭灶与扫尘
小年,又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是春节前的重要节日。小年起源于古人们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型节日。灶王爷在夏朝时就已经"火"了,是为民间百姓所尊崇的大神。西周时期,礼仪制度规范化起来,与小年相关的祭拜时间在《礼记·月令》中有所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
在先秦时期,灶神还只负责每家的温饱,到了秦汉,灶神也开始升咖,能者多劳,它又增加了降福消灾、保佑平安的业务。不仅是民间,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天子也开始祭祀灶神了,看来上层统治阶级也非常重视这一行为。这时也开始出现类似灶神向天帝汇报民间情况的传说,比如《淮南子·万毕术》中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意思是灶神在每个月的三十日这一天都要向天帝陈述人们的缺点。《后汉书》中也有记载宣帝时一个叫阴子方的人用黄羊祭祀灶神而一夜暴富的传说。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也出现在东汉的史料中,例如东汉崔定的《四民月令》中提到了"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从此以后,祭灶之风盛行。由于人们不方便频繁性进行祭灶活动,所以灶神就由每月晦日上天汇报改为每年的小年这天。
到魏晋时期,灶神就逐渐有了自己的姓名,而且还不止一个。隋朝的灶神叫苏利,唐代的灶神名禅,字子郭。在市民文化繁荣的宋代,小年这一天的活动就更加丰富有趣了。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在小年这一天的晚上,人们要请僧人或者道士诵经,准备好一些水果和酒品之类的饮食送神,把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还会烧一次合家平安符替代钱纸。这和我们今天一些地区的习惯大同小异,只不过如今不再请僧请道,主要还是自己向灶王爷表达一下内心的愿景。除此之外,宋朝的人们也会把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这叫"醉司命",夜里还要在床底下点一盏小灯,这叫"照虚耗",虽然感觉会有些安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方过小年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来讲,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南方腊月二十四过。这种差异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帝王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时顺便祭灶,北方百姓效仿,而南方地区则继续沿用腊月二十四的传统。
小年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灶。传说灶王爷每年要向天庭汇报家家户户的情况,为了让他多给自己美言几句,在小年这天人们都会给灶王供奉些糖果糖瓜等甜食,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的画像两边,大多都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吉祥话语。
与祭灶相伴的是扫尘。人们在小年这天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扫除旧年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吉祥如意。北方人称之为"扫房",南方人叫做"掸尘"。无论叫法如何,目的都是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春节前的重要习俗
除了腊八节和小年,春节前还有一些重要习俗,如扫尘、采购年货、贴年红等,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扫尘:家家户户在春节前都会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尘"。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希望通过清扫房屋,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扫尘不仅是对环境的清洁,更寓意着辞旧迎新,万象更新。
采购年货:采购年货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各类干货、糖果、水果摆满货架,瓜子花生是唠嗑必备,寓意甜甜蜜蜜的糖果装满果盘,象征着团圆美满的柑橘橙子散发着果香,它们也是走亲访友、自家享用的佳品。
贴年红:贴年红,包括贴春联、窗花、年画等,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春联通常是一对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对联,用红纸书写,贴在门楣两侧,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窗花和年画则以其吉祥的图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前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代人通过网络购买年货,既方便快捷又选择多样;电子红包的兴起,让拜年送祝福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传统手工艺如灯笼制作、年画拓印等,也以DIY的形式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体验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尽管庆祝方式在变,但春节前的这些传统习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它们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参与这些传统活动,感受春节前的浓厚氛围,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