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交易额破11386亿,传统文化如何在消费洪流中破浪前行
双11交易额破11386亿,传统文化如何在消费洪流中破浪前行
“双11”购物狂欢节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从最初的“光棍节”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线上购物盛宴。据统计,2023年“双11”期间,全网交易额高达11386亿元,同比增长2.1%。在这一轮轮的消费热潮中,我们不禁要问:在疯狂“剁手”的同时,我们是否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
消费主义的狂欢与传统文化的隐忧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崇尚物质消费和享乐至上的文化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人们往往被各种营销手段所诱导,陷入无休止的消费循环中,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被商业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被淡化,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减退。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不仅包含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和文化标识。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还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谐理念、道德规范等,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还能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双十一期间的传统文化传播
令人欣喜的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并未被完全遗忘。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在2023年的“双11”期间,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的亮点。
例如,杭州亚运会期间,吉祥物“江南忆”由“琮琮”“莲莲”“宸宸”三个形象组成,分别代表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和京杭大运河;开幕式巧妙地将桂花、宋韵与诗词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亚运村累计展示了60多个非遗文化项目;中外运动员在比赛之余还可以去听新版越剧《梁祝》,看实景演出《印象西湖》,观中国美院赵无极特展……
再如,2023年10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当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加上2021年入选的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和2022年入选的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中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8个,位列世界第一。这些“最佳旅游乡村”,真实立体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形象,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故事。
呼吁与建议
在享受购物狂欢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物质消费固然重要,但精神追求同样不可或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历史担当。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阅读经典、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与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
创新文化表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VR等,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支持文化产品:购买和使用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如汉服、传统工艺品等。
传播文化理念: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积极传播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
让我们在享受“双11”购物狂欢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