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破解养猪业难题,母猪繁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农大破解养猪业难题,母猪繁殖效率大幅提升
2024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田见晖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攻克了全球养猪业在批次生产中应用外源促性腺激素进行定时输精,引发母猪妊娠率下降、胚胎丢失的国际难题。这一突破不仅揭示了外源促性腺激素影响子宫容受性的关键机制,还开发出可提高定时输精后备母猪妊娠率及产仔数的新方法,将妊娠率提高10个百分点,窝产仔数提高0.8头。
这一成果的取得,凸显了母猪繁殖周期管理在现代养猪业中的重要地位。母猪繁殖周期的科学管理不仅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还能为农村带来新的致富机会。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细致照料,有效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呢?
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阶段
母猪的繁殖周期主要包括发情、配种、怀孕、分娩和哺乳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精心管理,以确保母猪能够顺利繁殖。
发情期管理
母猪的发情周期一般为18-24天,发情持续期为2-4天。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观察母猪的外在表现(如食欲减退、爬跨其他母猪等)来判断其是否进入发情期。同时,还可以通过压背反应来检测母猪是否处于发情状态。为了促进母猪发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将母猪与公猪隔栏饲养,让母猪闻到公猪的气味。
-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促进母猪发情。
配种管理
配种是母猪繁殖周期中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配种成功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适时配种:在母猪发情后的第21-24小时进行第一次配种,间隔12小时后再配种一次。
- 同期发情技术:通过使用激素类药物,使一群母猪在预定的时间内集中发情,便于统一配种和管理。
- 定时输精技术:在母猪发情后特定时间进行人工授精,以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怀孕期管理
母猪的怀孕周期通常为110至120天,平均约114天。在这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营养管理:根据母猪的体重和胎次调整饲料配方,确保营养均衡。
- 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15-21℃)和湿度(60%-75%),避免应激反应。
- 健康监测:定期检查母猪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发生。
分娩期管理
母猪分娩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 准备产房:保持产房清洁卫生,提前消毒。
- 观察预产期:根据配种日期推算预产期,做好接产准备。
- 接产护理:仔猪出生后立即清理口鼻黏液,断脐并消毒,然后放入保温箱保暖。
哺乳期管理
哺乳期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特别关注:
- 保证母猪营养:提供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饲料,促进乳汁分泌。
-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圈舍,防止疾病传播。
- 适时补料:在仔猪7-10日龄时开始补料,促进其消化系统发育。
科学管理的关键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现代养猪业发展出了一些关键技术:
同期发情技术
通过使用激素类药物,使一群母猪在预定的时间内集中发情,便于统一配种和管理。这不仅提高了配种效率,还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定时输精技术
在母猪发情后特定时间进行人工授精,以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研究表明,采用定时输精技术可以将母猪的妊娠率提高10个百分点,窝产仔数提高0.8头。
深部输精技术
与传统的人工授精方式相比,深部输精技术将精液直接输送到母猪子宫深处,提高了受精效率和胚胎存活率。
定时分娩技术
通过使用药物控制母猪的分娩时间,使其在预定时间内分娩。这有助于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并便于农场的管理。
成功案例:科学管理带来的实际效果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在重庆市万州区开展的母猪高效繁育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充分展示了科学管理的实际效果。项目团队针对当地规模猪场繁育相关的主要问题,优化和集成了母猪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深部输精、定时分娩以及仔猪培育等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的《万州区中小规模场母猪高效繁育技术规程》。
实施该技术规程后,示范猪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 母猪妊娠率从83.73%提高至89.90%
- 配种分娩率从80.31%提高至87.08%
- 母猪总产仔数从12.58提高至13.13头
- 母猪窝均断奶仔猪数平均提高1.04头
- 保育猪存活率从90.27%提高至96.96%
- 育肥猪育成率从92.95%提高至97.32%
- 断奶仔猪总体存活率提高5.56%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和仔猪的存活率,从而提升养猪场的整体效益。
案例警示:盲目扩张的风险
然而,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并非万能良药。近年来,一些大型母猪养殖企业在盲目扩张和资金链紧张的双重压力下,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困境。例如,傲农生物曾凭借激进的扩张策略迅速崛起,2020年净利润高达5.73亿元。但随着猪周期下行,公司资金链紧张,不得不大量举债。2023年底,能繁母猪存栏量从31.17万头锐减至8.57万头,降幅高达72.51%。进入2024年,产能急速下降的恶果全面显现,1-11月累计出栏生猪197.2万头,同比大幅减少62.98%。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雏鹰农牧,这家曾被誉为“养猪第一股”的企业,因盲目多元化投资和资金链断裂,最终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下破产退市。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同样不可忽视。
市场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规模化率不断提高,散养户数量急剧减少,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已不可逆转。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4年第35周国内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为每公斤27.40元,环比下跌0.9%,但同比仍上涨20.8%。这表明猪肉市场仍具有较高的盈利空间,但也面临着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母猪繁殖效率,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
结语
母猪繁殖周期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从发情、配种、怀孕到分娩和哺乳,每个阶段都需要精心管理。通过掌握同期发情、定时输精等关键技术,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健康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和仔猪的存活率。同时,还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农村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