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手服装占领非洲市场,年出口额超6亿美元
中国二手服装占领非洲市场,年出口额超6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二手衣物在非洲国家如加纳、尼日利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地非常受欢迎,这些衣物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非洲人民对印有中国汉字的二手衣物的追捧,反映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友好的关系。同时,这一现象也揭示了全球资源循环利用的趋势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二手衣物在非洲的火爆现状
在非洲,每年有数百万吨旧衣服流入服装市场,它们的背后是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生意。2023年,全球二手服装销售额达到2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9%, 2024年仅非洲服装市场规模已达到惊人的705.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5.16%。
行走在非洲的街头,你的双眼时常会捕捉到一些突兀的中文。路边做生意的年轻人穿件蓝色T恤,背后有中国人很熟悉的一行字:“叫外卖,上饿了么” ;骑车的女孩身着鹅黄色T恤印有“穿越深圳”字样,黑色长裤印花是 “奔跑吧,兄弟”。
这些印有中文大字的衣服都是远渡重洋来自中国的二手服饰。
中国二手衣物在非洲受欢迎的原因
经济因素
非洲,这片拥有全球近六分之一人口的大陆,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手成衣进口市场。其中,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拥有东非地区规模最大的二手市场,每天数以万计的二手衣物在此汇聚、中转,构成了非洲二手市场的重要一环。
2021年,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装出口国。其中,肯尼亚是非洲最主要的进口国,中国二手服装占40%以上。中国服装协会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非洲二手服装进口额达到 18.4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的二手服装出口额达到6.24亿美元。
对于目前非洲众多国家的人民而言,购买新衣往往被视为一种奢侈消费。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只有10%的消费者穿得起新衣服,50%都在穿着二手衣服,剩下的40%甚至连旧衣服都买不起,不少家庭仍要依靠海外慈善机构捐赠的衣物度日。
而来自中国的二手服饰,对比欧州、美加日韩的二手服饰,因其价格亲民且款式新颖,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服饰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了他们更为实际和受欢迎的选择。
质量与款式
中国二手衣物的来源主要分两大块,一部分是捐赠箱,很多人丢弃的衣服并没有被捐赠出去,而是被不法商贩倒卖。还有一部分是二手商贩从拾荒老人那里回收所得,一般除了睡衣,其他没有破损的衣服他们都会收。旧鞋子他们也要,一般一两块钱一双。他们回收之后会把这些衣服和鞋子重新清洗整理,处理之后通过集装箱运送至非洲。
非洲的二手衣服大部分来源于欧美和中国,虽然是二手衣服,但是大部分衣服没有破损,仅仅是因为款式过时或衣服不合身而被丢弃,服装质量完全没有问题。款式时尚,非洲本地工厂生产的衣服和鞋子款式单一很难吸引到年轻人,而国外的款式更加精美。通过很少的钱购买新颖的款式,他们很乐意。
文化认同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二手衣服还是很有市场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二手衣服逐渐退出市场。经济落后,缺乏工业的非洲成为二手衣服的主要市场。2015年在东非坦桑尼亚工作的时候,见到很多身穿带有汉字衣服的当地人,其中就有中国的校服。我和同事常开玩笑说,中国分校都建到非洲了。
黑人很喜欢这些二手衣服。但二手衣服刚进入非洲市场的时候,当地人很排斥这些东西,认为买二手产品不光彩。尼日利亚一个部落把买二手衣服叫做博斯角(bosicorner),意思是去一个角落,刚开始人们买二手衣服很不好意思,所以说去一个“角落”买东西,没人能看到的地方。而且当时的新衣服一般不让试穿,二手衣服则没有限制。
西非国家加纳把二手衣服叫做obroniwawu,意思是死亡白人的衣服。刚有二手衣服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么好的衣服还有人卖,肯定是欧美死人穿过的衣服。但现在大部分非洲人已经打破这种观念,欣然购买二手衣服。很多非洲国家购买二手衣服的人数能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
中国二手衣物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经济影响
二手衣服不仅是非洲人的日常必需品,它早已渗透进当地的经济命脉。肯尼亚有5400万人口,其中几百万人都在二手衣服行业谋生,占该国劳动人口近10%。
东非现在每年进口价值约1.5亿美元的二手衣服,主要来自欧美地区,这个行业为东非创造了35万个工作岗位,为当地政府创造了2.3亿美元的价值。保证了140万人的生计。肯尼亚仅在2013年就对10万吨进口旧服装征收了5400万美元的关税。
工业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东非服装和鞋业蓬勃发展,而且成为非洲的出口地,拥有数万名员工。但随着非洲放开二手市场之后,当地产品根本无法与二手产品竞争,服装和鞋业迅速崩溃。
西非加纳的纺织业和服装厂员工从1975到2000年,人数减少了80%。赞比亚的工人从80年代的2.5万下降到2002年的1万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纺织业和服装厂员工从鼎盛时期的20万减少了一半以上。
2016年,东非共同体为了缓解二手衣服对本地的冲击,决定在2019年禁止进口二手衣服。但是该决定很难实行,当地的收入水平决定了购买力,很多人只能买得起1美元的衬衫。而这是他们新产品很难做到的。因此当地提高二手衣服的关税,从每公斤0.2美元升到0.4美元。卢旺达直接提高到2.5美元每公斤。
除了提高关税,有的国家还会没收二手衣服。2019年,尼日利亚海关截获了一辆卡车,该卡车装满865包二手衣服,尼日利亚以走私罪没收该笔产品。
二手鞋子也摧毁了当地的皮革业。坦桑尼亚共有牛2280万头,肯尼亚1750万头,乌干达1280万头,卢旺达99.1万头,布隆迪74万头。本地工业落后加上二手鞋子的流入,导致非洲80%到90%牛皮用于出口,仅剩下10%用于加工成成品皮革。
社会影响
国际二手服装进入非洲,对非洲本土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跨国二手服装贸易也在非洲各国催生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肯尼亚为例,有特定的公司、个人甚至族群从事着与二手服装贸易相关的特定工作。而在几乎所有的肯尼亚城市与乡镇,都有专门用来交易二手服装的专业市场。由于埃塞俄比亚禁止二手衣服装的进口,在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的边境地区,也存在着部分二手服装的走私网络。二手服装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企业参与非洲二手衣物贸易的案例
2010年,大学在读的郭松将军训后同学们丢弃在垃圾桶边的军训服或收集或收购,积攒一定数量后打包卖给外部军训基地,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此,郭松萌生了进入二手服装行业的念头。
2016年,郭松和他的团队在广州创立「格瑞哲」。后者通过大数据系统及物流回收网络,将国内闲置的纺织物集中收集、分拣、打包,最终销往非洲(喀麦隆、肯尼亚、刚果等)、东南亚(泰国、柬埔寨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格瑞哲」每年处理的二手衣物量高达数万吨,其中他们的主要战场落在非洲,60%以上出口至非洲。去年,「格瑞哲」出口的二手服装交易额超过4亿元。
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这些旧衣服存在于垃圾站、小区衣物回收箱等等废物处置地。经由分拣公司回收并消毒、整理、打包后,再售卖给二手服装出口公司,根据质量、种类、适用季节等被分类后筛选、加工处理,接着压缩成方块打包,装船送达非洲,经由当地代理商运往非洲各国的各个城镇乡村,挂牌售卖。
“代理商们会透过压缩包的包装看到里面的旧衣服,考虑成色新不新、颜色好不好看、款式潮不潮流;即便买过一次,大多数人还是要货比三家,甚至只是选择一包,也要花一整个上午的时间去挑选。因为他们手里的钱只能买得起一包,如果亏钱了,家里四五个孩子接下来三五天就没饭吃了,这是生存问题。”郭松告诉硬氪。
做非洲生意,贸然冲去当地开公司,有时候并不是个“聪明”的选择。在「格瑞哲」疯狂扩张的那几年里,郭松和团队就“要不要在非洲本土组建团队”产生了分歧。
“生意做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像大多数公司的发展路径那样,在海外扎根设立分公司,驻扎当地,减少成本?”最终,考虑到公司的未来规划,郭松妥协了。
那一年,「格瑞哲」选择乌干达作为海外的第一个站点。市场环境相对稳定是选择乌干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当地的清关政策也是让郭松团队初期做选择时最头疼的问题。
“清关政策变来变去,清关成本高也就算了,他们还搞各种各样的问题刁难你。比如说赞比亚想要清关旧衣服就很难,海关非要在边境卡你一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以后货就‘消失’了,答复要么是‘下雨路打滑货丢了’,要么是‘半路被抢劫’了,我们也求助无门,只能吃哑巴亏。”
这部分的损失只能由郭松团队替客户承担。为了进入市场,郭松团队必须做好 “牺牲一两个货柜的货”的准备。此外,他们会督促当地客户进入清关白名单,以减小损失。“我们教客户,第一要合法合规交税;第二,基本上不偷税漏税;第三,税局海关过来查的时候要比较配合。这样下来,甚至不需要花所谓‘打点’的钱,入关的问题就不大了。”
这些问题解决以后,郭松团队在乌干达建起一个站点。“当时我想着我们团队自己去卖,同时也跟当地的经销商客户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彼此不冲突。”然而,这样的做法一开始就遭到了当地经销商的抵制,被认为是“抢他们饭碗”,纷纷选择停止与「格瑞哲」合作。尽管反复解释后,这些客户被争取回来了,但初期「格瑞哲」在当地的工作仍因此受到不小的阻力。
在乌干达,不到半年的时间,郭松团队做到了每月1000万的规模,年毛利可以达到20%。然而,在去到非洲的第三年,站点彻底瓦解,郭松带着团队全面撤回了中国。瓦解的原因有很多,郭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难受。
货出海了,人难出海,是郭松后来复盘这段经历的深刻体会。郭松告诉硬氪,海外团队在人员管理和实际运营中存在很多灰色地带。“第一,销售价格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漏洞;第二,仓库的产品是多了还是少了,完全靠人工核验;第三,在非洲很多国家,银行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要去市场上购买美金,而无论合法不合法,这几乎都是灰色的,在这个环节员工买美金和汇款时也完全是人为操作,这产生了很大的问题。”郭松回忆。
除了工作流程难以规范,非洲生活单调寂寞,有些员工甚至流连赌场。此外,非洲当地也缺乏合规化的营商环境,诸多条件限制下公司很难注册,也无法走公账,只能依赖人工,这耗尽了郭松团队的最后一点生气。“也不是没有考虑招当地人,但只能招到一些做苦力的员工,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实在太少了”。
关闭站点回国后的郭松,把重点放在二手衣服源头的处理上,“解决不了人的问题,就先解决货。”郭松坦言,当年入局时,正是踩在风口,如今,整个市场已经饱和,最难的已经不是销路,而是如何提高销量。
而这意味着要
妥善处理二手衣物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为生活增添乐趣和实用性。无论是捐赠、回收还是再创作,都能让这些衣物发挥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