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有蜡像,我们中国有酥油花
外国有蜡像,我们中国有酥油花
酥油花,作为藏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与蜡像艺术一样,都是油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然而,与广为人知的蜡像相比,酥油花却鲜为人知。这种以酥油为主原料,融合了佛像、花草、鸟兽、楼阁等多元题材的油塑艺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酥油花,名曰“花”,而实际不仅仅是花,它展现的故事多样,内容丰富,是一种以酥油为主原料,以佛像菩萨、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楼阁亭台、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的一种手工油塑艺术,是雕塑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
什么是酥油?来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很多跟酥油相关的食品,比如在西藏家家户户会喝的酥油茶。酥油是藏族食品中的精华,是通过把牛奶或羊奶不断搅拌而从中分离出的一种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态、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用途广泛,可塑性非常好。
蜡像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酥油花也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酥油花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八千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王国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古象雄王国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为了救度众生创造了“古象雄佛法”,也称“雍仲本教”,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本教”。在古象雄王朝时,原始本教中杀牲血祭等劣习遭到了辛饶弥沃如来佛祖的反对,他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祭祀用的动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当时叫做“堆”和“耶”,也就是后来的朵玛(朵玛是藏语音译, “食子”的意思,即用糌粑捏成的用来祭祀的食品)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西藏原始的苯教和印度的佛教融合后,印度佛教供奉佛和菩萨必须用的六色贡品也被一起传播过来,即:鲜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佛灯,其他五样无论是什么季节都有,唯独鲜花,当寒冬草枯花谢之时,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用色彩鲜艳看起来与真花并无二致的酥油花代替,所以就这样酥油花和朵玛慢慢被本教信徒以及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广泛应用,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但当时的酥油花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贴花,主要是以莲花造型为主,那为什么酥油花会变成今天这样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油塑艺术呢?这要说到一个人,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创始人,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教派,也称黄教,有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当时宗喀巴大师学佛成功后,经常会在拉萨地区举行佛事活动。据说当时供奉在大昭寺的由文成公主从家乡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最初并没有冠冕,是宗喀巴大师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
在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时,又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就这样,制作高难度的酥油花快速传播开来,很快在明万历年间传到了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就是现在西宁的塔尔寺,并在塔尔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塔尔寺为了让酥油花这门艺术得到发展和提高,专门设立了两个相互竞争的研习酥油花的部门,一个叫:杰宗曽扎,另一个叫:贡茫曽扎,也称上花远和下花院,每个花院都有一个“掌尺”,相当于现在的总监,负责酥油花的选材、构图,分工等。每个院大约二十来人,这些人称为艺僧,终生从艺,一般十五六岁开始学习,都是师徒口手相传。因为两个花院相互竞争独立,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都互相保密,所以长期以来各自都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流派。每年各自都有新的艺术成果展现出来。
一直以来藏族信徒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但最初一般是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后随着酥油花在塔尔寺的发展,信徒们在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就会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发展成了元宵酥油花灯节。到现在酥油花灯节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现在每年塔尔寺酥油花灯节展出的酥油花,种类繁多,制作精巧,大到十几米高的金刚菩萨、亭台楼阁,小到十到二十毫米的花鸟虫鱼,千姿百态,情态逼真,栩栩如生,吸引了众多的中外艺术爱好者。到目前出现过的最大的酥油花是由30多名艺僧用3600公斤酥油耗时60多天完成的以350多个人物形象组成的场面宏大、内涵深厚、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作品。
酥油花原本是一项宣扬佛法的纯宗教艺术,但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了节日艺术展品,宗教意义相对减弱,但现在的酥油花艺术品依然保留着佛教艺术中的“精”“繁”“巧”的特点,保留着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即在有限的空间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经过塔尔寺一代又一代酥油花艺僧的积累和探索创新,已经将酥油花的塑造技艺提升到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06年,酥油花艺术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酥油花更是和“堆秀”、“壁画”被誉为塔尔寺三绝。
现在制作酥油花一般分四步,先扎骨架,就是用竹子木棍麻绳等扎成要制作的酥油花样子的架子,然后就是将以前旧的酥油花材料和草木灰混合捶打成粘性极好的膏状体,包裹在骨架上,做成“胚胎”,再就是将各色矿物染料加入黄白色酥油中,制成五颜六色的染料,涂抹在胚胎上,有时还需用金、银粉勾勒,一些小的物件部分直接用酥油做成即可,最后就是装盘,即按设计图一一用铁丝固定安放在木板或者特制的盘内。酥油一般15度就会变形或者融化,所以酥油花的制作需要在低温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制作酥油花的艺僧们身边都会放一盆盛有冰块的冷水,要经常把手放在里面冷却,因为怕手温会将制作好的酥油花破坏掉,可见制作酥油花的不易。另也因酥油这个易融化变形的缺陷,成了酥油花这门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希望有朝一日能过有办法解决,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发扬。
本文原文来自知识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