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会飞的“硫酸”——警惕隐翅虫皮炎
健康科普丨会飞的“硫酸”——警惕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昆虫,却可能成为皮肤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们体内含有的弱酸性毒液,接触皮肤后可引起严重的皮炎反应。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会飞的硫酸",学习如何预防和处理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具有腐蚀性,体长一般不超过1厘米,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仿佛没有翅膀,故名为“隐翅虫”。一般夏秋季活跃,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停留于皮肤上的虫体被拍打或压碎后,其体内的弱酸性毒液会导致发病。
隐翅虫皮炎的症状多样,常在夏秋雨后的闷热天气发作,多累及面部、颈、四肢、躯干等暴露部位。接触毒液后数小时到2天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损害中心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有瘙痒、灼痛和烧灼感。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一般1周,愈合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隐翅虫皮炎应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带状疱疹等鉴别,若发生在眼结膜及粘膜的损害,应与病毒细菌引起的结膜炎相鉴别。
● 若发生隐翅虫毒液腐蚀皮肤时,不要过于惊慌,及时用清水冲洗后可选用5%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湿敷;
● 红斑损害处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等外用;
● 有感染者可外用抗生素软膏;
● 病情严重者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
● 如果合并感染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预防措施:
夜间防护: 隐翅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因此夜间关好纱窗和蚊帐;
应急处理: 当隐翅虫飞落到皮肤上时,应小心吹走,不要在皮肤上将虫打死或压碎;
提高防范意识: 野外游玩或户外劳作时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尽量穿长衣长裤;
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居所周围杂草垃圾,避免隐翅虫滋生。
转发提醒身边的人
千万别拍打隐翅虫!
手指弹开或吹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