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有蜡像,我们中国有酥油花
外国有蜡像,我们中国有酥油花
酥油花是中国藏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与蜡像艺术一样,属于油塑艺术。但与蜡像不同的是,酥油花以酥油为主要原料,融合了佛像、花草、鸟兽、楼阁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形式。本文将带你走进酥油花的世界,探寻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
酥油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象雄王朝时期,当时苯教信徒用酥油捏制的花朵代替动物祭祀。到了藏传佛教时期,酥油花与朵玛(用糌粑捏成的祭祀食品)一起,成为宗教仪式中的重要供品。特别是在寒冬季节,当鲜花凋零时,色彩鲜艳的酥油花便成为替代品。
酥油花艺术的发展与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密切相关。1409年,他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时,首次供奉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这一创新迅速传播开来,并在塔尔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塔尔寺设立了上花院(杰宗曽扎)和下花院(贡茫曽扎)两个专门研习酥油花的部门。每个花院都有一个“掌尺”(相当于总监),负责酥油花的选材、构图等。艺僧们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不断精进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塔尔寺都会举办酥油花灯节。信徒们将纯净的酥油送到寺院,供艺僧们制作精美的酥油花。如今,酥油花灯节已成为塔尔寺的重要节日,展出的酥油花种类繁多,从十几米高的金刚菩萨到十到二十毫米的花鸟虫鱼,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酥油花原本是纯宗教艺术,现已逐渐演变为节日艺术展品。尽管宗教意义有所减弱,但其“精”“繁”“巧”的艺术特点得以保留。经过一代代艺僧的创新,酥油花的制作技艺不断提升,从单塑发展到立塑、浮塑等多种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06年,酥油花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堆秀”、“壁画”并称为塔尔寺三绝。
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般分为四步:扎骨架、塑胚胎、上色和装盘。由于酥油在15度以上就会变形或融化,艺僧们需要在低温环境中工作,并时常将手浸入冰水中冷却,以保持酥油花的形状。这一特性也给酥油花的传承带来了挑战,希望未来能找到解决办法,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