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故宫建筑艺术六百年:从端庄厚重到数字化保护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12: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故宫建筑艺术六百年:从端庄厚重到数字化保护

故宫,这座承载着六百年沧桑的皇家宫殿,其建筑艺术的演变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从明代的端庄厚重到清代的装饰精美,再到近现代的保护与修复,故宫的建筑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座宏伟建筑群背后的故事。

01

养心殿的演变:从膳房到政治心脏

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西侧最南端,北接西六宫,南为隆宗门广场,东侧是乾清宫,东南为外朝三大殿,西与慈宁宫及三宫殿三所殿区隔巷相对。养心殿初建于明代中期,虽处于内外廷交会之处,但在明代史料中却记载寥寥。清代自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除康熙帝外,其余九位皇帝均曾将这里作为勤政燕寝之所。因此,彼时养心殿成了清朝真正的政治心脏所在。

据《明史》卷六载,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至永乐 十八年(1420)九月宫殿建成。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杨荣在歌咏皇都阙功的赋文《皇都大一统赋》中对当时的紫禁城宫殿布局做了较为翔实的描述。其中在描写乾清宫周围建筑时,他写道:“若夫乾清之前,门列先后。日精月华之对峙,景运隆宗之并构。谨身翼乎其前,仁寿屹乎其右。又有奉先之祠,大善之殿。文楼、武楼之特耸,左顺、右顺之并建。若乃震位毓德,文华穹窿。亦有武英,实为斋宫。有天财宝藏以贮珍货,有大烹光禄以典飧饔。宝善在左以翼翼,思善居右而祟祟。若夫钦安之后,珠宫贝阙。藻绣交耀,雕栊嶻嵲。六宫备陈,七所在列,亲蚕有馆,缫丝有室。”这段文字以乾清宫为坐标中心进行描述,左右两边由北向南,先有日精门和月华门相对,后有景运门和隆宗门相峙。再往南是外朝三大殿最北侧的谨身殿。由此可以看出明初乾清宫及其周边建筑位置与现在基本吻合。在此之后,杨荣文言及,仁寿殿在乾清宫右边(西),周围还有奉先之祠和大善之殿。奉先作为皇家之祠,按照左祖右社的祖制,应是在乾清宫的左边(东)。依据前文左右骈列的描写方式,大善应是在乾清宫右边(西)。又,在《大明会典》卷之一八一“工部一 ·营缮清吏司 · 内府”条中,也有“嘉靖十五年,以清宁宫后半地建慈庆宫,以仁寿宫故址并撤火(应为大)善殿建慈宁宫” 的记载,可知仁寿殿和大善殿当时不仅是在乾清宫西侧,且建筑位置应是在慈宁宫区域。而以上记叙最奇怪之处则是:对夹在乾清、仁寿、大善和西六宫中间的养心殿区域,却是完全没有提及。这片区域方位并不偏僻,为何被文献遗忘了呢?抑或是说,这片区域当时到底有无建筑呢?笔者认为,在宫殿不断营建改造的过程中,建筑位置可能会有挪移,核心建筑所占的区域边缘也有可能扩展,但如果在一片重要宫殿中间,空废出一大块旷地,无论是从建筑营造制度或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都是极其不合理的。所以,明初营建紫禁城时,养心殿区域应是有建筑的。那么,位于一片重要宫殿的中间,这里的建筑又是什么用途呢?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养心殿”这一称谓的,是《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二〇〇 “嘉靖十六年五月”条,其中提到“慈宁宫工程已举不敢少缓,其文华殿、养心殿、崇德殿、金水河并礼仪房、双阳桥修理渐完工不 容已,惟奉先殿、崇先殿、慈庆宫、沙河行宫俱工程巨大,难于并举,乞酌定先后之序逐渐建造。”一个月后,在五月因为快完工而不能停下的养心殿工程,在该册档案卷之二〇一“嘉靖十六年六月”条就明确写道“丙子新作养心殿成”。据崔瑾、何蓓洁等学者的勘察和研究,养心殿正殿现存梁架正是明嘉靖时期遗构。

在对养心殿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过程中,我们发现位于养心殿正殿大木构件上的题记共29处,除一处是写木料材质和数量以外,其余28处题记所描述的构件位置均与现状相符,因此推测该题记应是初次营造时所标记的。根据对这29处题记内容的辨识,除了常规的位置描述以外,在养心殿正殿明间中心的藻井构件上,有7处以“膳房”命名该殿。并且,这29处题记中,对建筑的明确命名只此一种。此外,在养心殿东配殿和西配殿的梁架之上,我们也找到了与之匹配的“ 膳房左厢房”和“ 膳房右厢房” 的题记。不仅如此,在《明宫史》卷一《宫殿规制》中,还提到出入养心殿的遵义门,曾名膳厨门。由此可见,这一区域在嘉靖朝定名养心殿之前,应是膳房区。并且,至少在加工木料时,工匠们仍然认为使用这些构件的建筑物是膳房。

02

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

故宫的建筑风格在明清两代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明代建筑风格以端庄、厚重、严谨著称,多用青砖灰瓦,屋顶弯曲且檐角翘起,显得雄伟壮观。清代则更注重装饰与细节处理,建筑多采用鲜艳颜色,墙壁彩绘精美,图案多样。这种风格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03

历史事件:故宫建筑的损毁与修复

故宫的建筑艺术不仅体现在其精美的建筑本身,还体现在其历经沧桑的保护与修复历程中。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益紧张,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南迁以确保安全。这一举措虽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但也导致许多宫殿的原状陈列遭到破坏。例如,储秀宫、翊坤宫等宫殿的内部陈设被撤收,部分文物因此流失或损坏。文物南迁改变了宫殿内的展品和展品原始位置,部分文物因此流失、损坏,很多宫殿内部不再保持原状。

04

保护与传承:故宫建筑的新生

1949年后,故宫博物院开始系统性地整理和修复工作。1951年成立了陈列部,统一管理全院的陈列展览工作。陈列人员通过查找相关史证,大体恢复出当时陈设的形式与风格,以此来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20世纪50年代初期,“根据观众的反映,对于清代宫廷生活最感兴趣,为适应群众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内西路仍以原状陈列为主”。但由于文物南迁,故宫的原状陈设很多早已撤收,想要重新以之前的原状形式进行陈列,具有一定地难度。一方面书籍档案中对于陈设特征、位置信息的记载不是特别准确、清晰,与文物实存很难做到一一对应;另一方面溥仪出宫时有很多杂乱无章的陈设,只能代表该地短时间的状况,又不能完全原封不动的恢复溥仪出宫时的现场原状。因此,陈列人员只能根据各个地点不同的情况,查找史料开始尝试着恢复某些地点更早时期的“风格”,或时间比较长久。

故宫的建筑保护工作不仅限于修复,还包括定期检查、加固修缮和防水处理等。这些措施确保了这座古代建筑群能够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同时,故宫博物院还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故宫的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变迁不仅体现了建筑风格的演变,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从明代的端庄厚重到清代的装饰精美,再到近现代的保护与修复,故宫的建筑艺术经历了六百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故宫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