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砚台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砚台发展简述
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从最初的研磨工具到后来的艺术品,砚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书法和工艺美术的演变。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砚台的演变历程,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新石器时代:砚台的雏形
早在新石器时代,为了在陶器上绘画,已有用于研磨矿物颜料的研磨器,这类研磨器打磨较为精细,是后世砚台的雏形。
汉代 石砚
战国时期:专门书写砚台的出现
据考古资料显示,专门用于书写的砚台最早出现于战国。从“研”发展到“砚”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字不断发展,书写需求显著增加的过程。
两汉时期:砚台的普及与多样化
在汉代,书写砚已经十分普遍,砚台样式更加多样,且注重装饰艺术。除了石质砚台,还有陶砚、玉砚、铜砚、漆砚、瓦砚、木砚、竹砚等。
西汉砚台的发展与制墨技术息息相关。战国时已经有了人工制作的墨,但技术尚不成熟,墨没有固定的形制,呈块、粒状。早期汉砚造型简约,常有研石相配,研石与砚的组合,说明此时的墨仍为墨丸或墨块,需要研石压于砚中研碾。
汉代 三足兽纹石砚
安徽博物院藏
直到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的墨锭出现之后,汉砚的形制有了很大变化,制作工艺更加精美,雕刻纹饰丰富立体,兼具了实用性与观赏性。
东汉 鎏金银嵌宝石兽形砚
南京博物院藏
河北望都1号汉墓壁画中,一人跪坐于席上,地上置圆形三足砚。汉人多席地而坐,身旁置有书案,书写时,砚台置于地上,因此汉砚多附有足来增加高度,便于使用,汉代图像资料上常见此类画面。
魏晋南北朝:砚台形制的创新
魏晋时期虽政治动荡,却是中国历史上人文觉醒的时代,此时文化灿烂、名士辈出,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引领了中国后世之文人风骨;顾恺之的画论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之基础。魏晋时期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时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砚台的制作必然离不开时代的需求,书法、绘画的高度发达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砚台的发展。此时在汉代制砚基础上,石砚仍占据主流。
北方地区出现的石雕砚极具时代特色,如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石雕方砚纹饰极为精美,砚上同时出现了墨床、水池、笔舔、笔插等其他功能,属形制上的一种创新。
北魏石雕方砚
山西博物院藏
北魏石雕砚的出现应是北魏时期石雕兴盛下的产物,著名的云冈石窟便开凿于北魏王朝,它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魏碑书体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能工巧匠云集于大同,是石雕砚制作的先决条件。
陶砚也是魏晋南北朝最为流行的砚种之一,主要有圆形和方形,北朝时出现了箕形陶砚,应为唐代箕形砚的前身。此时蹄状足大行其道,且从三足逐渐发展成四足、五足、六足到十二足不等。
六朝 蟾蜍式铜砚
故宫博物院藏
自东汉青瓷烧制成功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兴盛,瓷砚广为流行。从考古资料来看,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是瓷砚流行的主要区域。
西晋 越窑青釉四足瓷砚
绍兴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台形制产生变化,砚心高高凸起,外围一圈砚墙,砚心成为砚堂,而砚堂与砚墙之间形成了一圈砚池,砚台始有砚堂与砚池之分,这是辟雍砚的早期形态,也是砚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隋唐五代:四大名砚的崛起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各类砚台在此时均有较大发展,尤其是石制名砚最为突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在此时均已成名。
隋 青釉瓷 十二足砚
绍兴博物馆藏
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李肇《唐国史补》云:“内邱瓷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五代 端石风字砚
歙砚产于徽州,其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为最优,故又称龙尾砚。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南唐时在歙州设置砚务官,专为皇家造砚,后主李煜更是将歙砚视为“天下之冠”。
唐代 箕形歙砚
安徽博物院藏
唐代柳公权《论砚》记载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制作洮河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带,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为皇室富贾所专属,其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以经过澄洗的细泥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曾被列为贡砚。
在形制上,隋唐五代时期流行的样式有辟雍砚、仿生砚、箕形砚、山形砚等等。
唐代 蓝田玉玉龟砚
宋代:文人砚的兴起
鉴于前朝藩镇军阀割据的教训,宋代统治者以文治国、重文抑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地位骤然升高,使宋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朝代。
砚台与文人的关系,正如明代陈继儒所说:“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宋代文人对砚台的追捧,有大量诗歌、故事流传,如故宫所藏米芾代表作《研山铭》,描述的就是一方山形砚台,相传此砚为南唐李后主旧物,米芾平生好石,获此奇砚,特为之铭以传后世。
宋 抄手砚 著录于《西清砚谱》卷十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文豪苏东坡嗜砚成癖,一生为砚作铭无数,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苏轼从星砚,右侧刻苏轼所作铭文:“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
苏东坡从星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文人不但玩砚、赏砚,更是亲自参与砚台的设计与制作,并将其纳入收藏。加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手工业的发达,使宋代砚台的制作取得了极大发展。
宋 苏轼铭端石绳结纹砚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砚的兴起是宋代砚台的一大亮点。如《西清砚谱》卷九所载《兰亭砚》,为米芾亲自参与制作,被视为文人砚的代表作。
宋代流行的砚台样式繁多,包括抄手砚、石渠砚、凤字砚、太史砚、蓬莱砚、兰亭砚、古钱砚、鼎式砚、琴式砚等等。
宋 歙石蟾形砚
苏州博物馆藏
宋代文化艺术的兴盛与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使宋砚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
明清时期:砚台艺术的鼎盛
明清时期集历代之大成,在制砚工艺、理论、样式上都有极大发展与突破,是我国砚台工艺史上的鼎盛时期。
明清砚台更体现出由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变,首先在砚材的选择上更加多样,更为精良,除了传统的石砚、陶砚、瓷砚、木砚、瓦砚等,水晶、玉、象牙、翡翠等名贵材料频频出现。
端石 海天旭日砚
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随着书法、绘画、雕刻、金石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明清砚台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将砚台作为载体,展现文学、书画艺术,使砚台成为极具收藏、赏玩价值的艺术品。
清嘉庆 伊秉绶铭半壁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文人之间相互题款钤印是明清砚台的一大特色,若一方砚台集多位名人之款印,则大大提升赏玩意趣。这种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流传至今。
除文人砚外,皇家制砚是明清砚台的又一亮点。官砚选料精良、样式典雅,由顶级工匠制作而成,极具收藏价值。乾隆四十三年,内府编写砚台专著《钦定西清砚谱》,对清宫收藏前朝历代砚台进行整理、描绘,编写成书,足见帝王对于古砚的重视,同时也将清代砚台的制作推上一个历史的高度。
清乾隆 双龙纹端砚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文人痴迷于砚者众多,如乾隆年间的纪晓岚,是家喻户晓的大才子,才子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光是家中所藏名砚,足可震撼人心。除书房取名为“九十九砚斋”,纪晓岚更是将其所藏名砚辑成《阅微草堂砚谱》一书,流芳百世。
纪晓岚执砚画像
在砚台理论方面清代文人学者也有诸多贡献,如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砚谱》、高凤翰之《砚史》、沈石友之《沈氏砚林》,与内府编《钦定西清砚谱》并称为“四大砚谱”。
清 谢汝奇 井池随形端砚
秋砚堂藏
明清时期出现一批手艺精绝的制砚名家,如明代之叶壤、张寅,清代之顾得麟、顾二娘、王岫君、谢汝奇等,他们造诣高深、风格各异,为明清砚台带来了一股新风。
中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画工具,砚台从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成兼具实用与观赏功能,其造型丰富多样,材质日益精美,最终成为文人审美意趣的表达。一部古砚发展史,见证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砚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知识:如何鉴别四大名砚?
- 端砚
- 看石质:以手感细腻、润泽为好。
- 看石色:石色中以天青色为上乘。
- 听声音:以手扣之,发出木声者为上品。
- 看花纹:老坑中若有鱼脑冻、蕉叶白、金银线、火捺等花纹则更加名贵。
- 歙砚
- 石质:歙砚在石质上的变化没有端砚丰富,古人偏好古犀罗纹,因其更易发墨;今人从审美角度出发,偏好眉纹,其中又以对眉更显珍贵。
- 听声音:以手扣之,发出金属声者为上品。若歙砚尺寸较大,且工艺精细者,则多为明代官砚。
- 澄泥砚
- 看颜色:澄泥砚始烧于唐代,但明末清初已经失传。鉴别澄泥砚可以看其颜色,其中虾头红质感细润,为澄泥砚中的上品,鳝鱼黄次之,蟹壳青再次之。
- 洮河砚
- 看石质:洮河砚的主要坑口在卓尼县喇嘛崖,其石质细腻、手感绵润,发色碧绿,水纹如丝,清新文雅。由于洮河砚开采难度巨大,明代时就已经停止开采。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