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时间有讲究,调整后好处多多!
晚餐时间有讲究,调整后好处多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祖先遵循的自然规律,那是一种与天地同呼吸的生活节奏。但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这种作息模式似乎已不太可能实现。然而,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我们体内的两个生物钟——内部生物钟和外部生物钟依旧忠诚地运转着,前者是细胞深处的固有节律,后者则随着日光、温度、社会活动模式,如工作、饮食习惯等变化而调整。这两个生物钟共同编织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影响着我们的睡眠、饮食乃至健康。
晚餐,作为多数人一天中的最后一餐,是释放压力、犒劳自己的放松时刻,也是维系家庭情感、参与社交活动的重要一餐。然而,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晚餐的早晚不仅会影响夜间消化过程,更与生物节律息息相关——血糖会影响褪黑素水平的波动。因此可以说,晚饭吃的对不对、好不好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质量。
晚餐时间与血糖的关系
来自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等的研究人员在Diabetes Car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同时摄入大量的内源性褪黑激素和碳水化合物(这是晚进食的典型特征)会损害葡萄糖耐受性。
研究选取了845名年龄介于18至70岁之间的西班牙成年人进行了实验,这些人都没有糖尿病史。通过让他们在禁食8小时后接受晚间葡萄糖耐量测试,科学家们发现,晚餐吃得晚会导致胰岛素AUC下降6.7%,葡萄糖AUC上升8.3%。这意味着,晚餐吃得越晚,血糖水平就会越高。
晚餐时间与体重的关系
一项发表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的研究表明,同样热量的晚餐,如果晚餐吃得晚,机体消耗的脂肪量更低,这会让你更容易发胖。提前晚餐时间至18:00,相比22:00进食,有助于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晚餐时间与血压的关系
一项发表在《循环》杂志的研究发现,晚餐吃得晚,特别是20:00之后吃得较多的人,其血压会有显著升高的趋势。这是因为,晚餐吃得晚会影响体内的生物钟,进而影响血压调节机制。因此,晚餐不仅要早点吃,还要少吃一些,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晚餐时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食物在肠胃中的消化吸收通常需要4小时。如果晚饭后过早上床,胃肠道蠕动会减慢,这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疾病。晚饭后过早上床,由于体位变化,胃酸容易反流到食道内,会增加胃食管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再从睡眠质量的角度来看,晚饭后过早上床,大脑可能还处于兴奋状态,人体不容易进入深度睡眠,不仅醒得早还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专家建议的最佳晚餐时间
根据专家建议,晚餐时间最好安排在18:00至19:00之间,最晚不超过20:00。这个时间点既能保证晚餐后有足够的消化时间,又能避免过晚进食对睡眠和健康的负面影响。
实用的晚餐建议
晚餐总体应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或辛辣的食物,以免过度刺激肠胃道,影响睡眠。同时,晚餐进食总量以七分饱为宜(既不感到饥饿,也不感到过饱)。
如果晚饭吃得过饱,可进行低强度运动来促进肠胃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可以选择散步、快走、慢跑等运动形式,运动时间以30分钟为宜。运动过程中也可以轻轻按摩腹部,帮助促进肠道气体排出,缓解胀气。
注意:饭后间隔30~45分钟再运动,运动结束后也不建议立即上床睡觉。
选择不吃晚饭,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减轻体重,但长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不吃晚饭会导致夜间饥饿感增加,不仅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可能会在半夜起来偷偷吃东西,反而增加体重。正确的做法是,控制晚餐碳水化合物总量,吃足量的绿色蔬菜,并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
晚餐时间的调整,不仅关乎我们的血糖健康,还与我们的体重、血压、睡眠质量、精神状态等息息相关。你平时都是几点吃晚饭的?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调整你的晚餐时间吧,相信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