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生态保护秘籍
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生态保护秘籍
近日,巴中市巴州区金鑫果蔬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成为该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金鑫果蔬专业合作社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卓越实践,也为全国生态农场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生态农场的特色实践
金鑫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巴州区玉堂街道方山雁村,占地230余亩。农场主杨青勇坚持生态农业理念,通过多种创新措施,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套种模式:资源高效利用
在农场的一块旱地里,一株株成人高的枳壳树下,大豆、姜黄长势喜人。这种套种模式在农场十分常见,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有效抑制了杂草生长。在另一块地里,洋姜和大豆紧紧相依,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田园景象。
原生态养殖:循环农业的生动实践
农场的鱼塘虽然面积不大,但塘内杂草丛生,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杨青勇坚持使用粮食或草料喂养,虽然生长速度不快,但鱼的品质得到了保证。在净作的洋姜地块里,一头黄牛悠然吃着洋姜的枝叶,待到洋姜收获结束,这块地就将被种上油菜,形成完美的循环。
绿色防控:守护生态平衡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杨青勇探索出了自己的方法。他坚持使用黄板、诱虫灯等物理方式,利用草木灰、生石灰除虫害。秋冬季节,他会用生石灰涂刷枳壳树和果树树干,在农场放养鸡、鸭、鹅等家禽捕捉害虫。由于农场坚持10余年不打农药,野鸡、斑鸠、竹鸡等鸟类野生动物及田蛙、蛇等爬行类野生动物颇为常见,这对农场的害虫也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有机肥料:土壤健康的守护者
在肥料使用上,金鑫果蔬专业合作社坚持采取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肥料化循环利用、秸秆还田、杂草堆沤农家肥等方式,极大地保障了土壤的肥力。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生态农场的示范引领
金鑫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并非个例。在全国范围内,生态农场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出400余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它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
南京:生态农场建设的先行者
南京已申报成功9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并计划到2026年评价命名100家市级生态农场。其中,秦邦吉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研发发酵床养殖技术,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产出的鸡、鸡蛋、水稻、蔬菜等均获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南京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则通过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建设高标准尾菜处理中心,实现了零碳目标。
海南:热带特色生态农业的典范
海南已培育12家国家级生态农场、30家省级生态农场。这些农场通过示范引领,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海南省在本地化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制定、生态农场综合效益评估、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生态农场的未来展望
生态农场是农业绿色发展、污染防治、减排固碳的基本单元,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在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的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
在杨青勇的计划里,未来五年,农场将提质增效,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争创“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农场。同时,继续按照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抓好生产经营,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树立典范,为探索生态农场创建路径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随着生态农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将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我国农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的革命,更是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