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非遗文化的瑰宝
东北二人转:非遗文化的瑰宝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流传在东北大地上的民谚,道出了二人转在东北人心中的地位。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扎根于东北这片黑土地,成为东北文化的重要象征。
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
二人转,又称小秧歌、双玩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东三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地区。它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等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二人转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等,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人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初是由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演变而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二人转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东北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体现。
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二人转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说、做、舞四个方面。唱腔优美动听,既有高亢激昂的旋律,也有婉转悠扬的调子;说口风趣幽默,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做功细腻传神,演员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舞蹈则融合了东北秧歌的特点,动作粗犷有力,充满活力。
二人转的服装也极具特色。舞台上的二人转服装品位不同,与演员个人审美息息相关。虽然二人转服装简单,但却也有自己的特点,多数演员喜欢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服装,以清末民国年间的款式为基础。舞台服装比生活服装要夸张一些,但清末汉族装束与近来简化了的满族长袍在舞台上都可看到。
女装汉满特色一目了然,而男装的帽子是区别于汉满特色的一个因素。二人转服装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和身份,还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通过快速换装与表演内容的紧密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
董连海是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位“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之一。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业务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
他嗓音清亮高亢,唱说扮舞四功兼备,台风活泼,诙谐幽默,尤擅于丑角艺术与戏剧小品,不仅说口风趣,而且擅于出相。1992年他演出的拉场戏《骂鸭》在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演出的二人转《醉青天》、拉场戏《珍珠翡翠白玉汤》、二人转《矬乡长》获全省汇演“表演一等奖”;
2000年《矬乡长》获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同年5月在全省第十五届二人转汇演中,他演出的拉场戏《生财有道》获表演一等奖,同时被评为二人转“四大名丑”之首。《戏剧文学》2001年第05期有文章专门对其进行报道,题为:《丑”到极至是真美——小记二人转“四大名丑”之一董连海》。
喜剧精神和丑角艺术是二人转的核心特征。董连海以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潜心探索,创新和发展了二人转丑角艺术,为二人转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一份贡献。
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二人转艺术,2024年4月,中国戏曲学会二人转研究分会在吉林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分会将致力于二人转及其相关戏曲剧种的研究、整理、创建、推广和宣传工作,为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成立仪式上,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宣读了成立决定。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赵伟明和郑雷为分会授牌。分会的成立不仅为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东北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人转,这门承载着东北人民智慧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