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绍华新书《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2: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绍华新书《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2018年7月,对刘绍华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50岁的她被诊断为淋巴癌一期,而与此同时,她的母亲也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这场突如其来的“共病”经历,不仅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轨迹,也促使刘绍华以人类学家的敏锐视角,重新审视疾病、照护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在新书《病非如此: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中,刘绍华以学者、病人、女儿和照护者的多重身份,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生命旅程。她写道:“重病,如一面关系与人性的放大镜。当她罹患癌症,周围人对她的反应有回避、尴尬、好奇、语无伦次和不知所措。各种不当关怀经常让她哭笑不得且身心疲惫。”

在这场与疾病的抗争中,刘绍华逐渐领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示弱的美德”。她认为:“人应该至少要对某个人或某种生命示弱,示弱带来的是照顾和被照顾关系中的礼物交换。”这种示弱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体现。她写道:“示弱关乎生命自然的姿态,并不是一个由‘理性开关’决定的事。在一个教人要强的社会中,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不肯示弱的人,不管他生病与否。她说:‘一个不快乐的社会里,这样的人一定更多。’”

照护,成为这本书探讨的核心主题。刘绍华引用美国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的观点:“当今社会充满冷漠、仇恨与犬儒,一种‘反照护’的风尚弥漫开来,照护成为‘软弱与矫情的代名词’。”但她坚信,照护是完善心灵的重要途径。她写道:“经由照护他人,我们才得以完善自己的心灵。从患病到重生,刘绍华走过的旅程印证了凯博文的说法:‘人需要照顾他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书中,刘绍华还反思了社会对生命伦理教育的忽视。她指出:“我们的生活教育缺乏生命哲学的伦理及应对之道。如今回想,许多都成笑话了。”她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照护体系,强调照护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全社会之责。健康的照护网络应该由病患、家属、医疗人员、照护机构、政策法规等多方共同构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和患慢性病老年人的占比逐年攀升。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失能老年人人数大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将达到5800万左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刘绍华的这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病非如此》不仅是一本关于疾病与照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刘绍华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疾病面前的人性光辉与阴暗,呼吁社会重新审视生命伦理与照护的意义。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所说:“老病死苦,恰似出生一样是个过程。接受贯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就是丧失意义和重获意义的交替循环。真正的照护完全可以成为巨大的意义源泉,因为枯萎几乎和成长一样重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