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京城墙暗堡:抗战记忆犹存
揭秘南京城墙暗堡:抗战记忆犹存
1937年12月,南京城被硝烟笼罩,在这场悲壮的南京保卫战中,明城墙上的暗堡成为了中国守军最后的防线。87年后的今天,这些隐藏在城墙中的防御工事,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20处暗堡,20个历史见证
南京抗战史研究者饶进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发现了现存的20处城墙暗堡。这些暗堡分布在中华门、清凉门、鬼脸城、定淮门、华严岗门、小桃园、挹江门、神策门、太平门、龙脖子、琵琶湖、半山园、前湖、明陵路、中山门、雨花门等处,它们如同20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南京城的记忆。
暗堡内部结构揭秘
从挹江门登上城墙,一路向南,华严岗门北侧16号城墙碉堡的入口映入眼帘。从入口处锈迹斑斑的金属合页上,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应该有一扇“门”一样的掩体。城墙碉堡是藏在城墙“肚子”里的防御工事,入口开在地面,像一个地洞一般,向内望去,堵塞入口的积土和落叶呈坡形,剩余的空间仅能容纳一人匍匐进入。
进入碉堡内部,需要经过一段狭窄的过道,过道大约只有一米宽,只能容一人通行。随后便能进入一个4平米左右的作战室,这是水泥座台,上面还有一个凹槽,是用来放置重机枪的。这是射击口,射击口里面小外面大,呈喇叭形,这样视线范围更广。从残存的金属门闩可以看出,射击口曾有门。射击口旁边的墙壁上有一块凹槽,应该是用来放置煤油灯的。饶进指着射击口正上方的孔洞介绍道,“这是出气孔,直接通到城墙顶部,既可以用来换气,也可以用来排出机枪连续射击产生的烟雾。”透过满是尘土的射击口望去,仿佛瞬时穿越了87年的光阴,红枫掩映在绿叶之中,一派生机勃勃。
距离华严岗门北侧16号城墙碉堡入口不远处,便能找到定淮门北侧15号城墙碉堡的入口,此处入口更为隐秘,几乎已经被枯枝覆盖,但内部积土较少,仍可以沿着旧有的台阶下去。15号碉堡的内部结构和16号几乎一致,不同的是,15号碉堡没有出气孔,但它的射击口更广,视野也更加辽阔。
暗堡的历史作用
据饶进介绍,在南京保卫战尾声,挹江门一带是城中军民撤退求生的“命门”。中国军民在撤离南京、准备渡江时,大部分集中在挹江门,并与侵华日军发生激烈交火。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守军利用这些战前修筑的城墙碉堡工事,阻滞了日军占领南京的步伐。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三座城门,是激战最为惨烈的三个地点。一直到1937年12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令,这三座南京城门都没有被日军攻破。“也就是说,中国守军主动撤退后,城外的侵华日军才得以进入南京城。由此看出,城墙工事在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饶进说。
最完好的城墙暗堡
中华门是南京保卫战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场之一,这里也有着保存最完好的城墙暗堡。
1937年12月8日,侵华日军在向紫金山发动进攻的同时,开始向雨花台、中华门、光华门等方向逼近。为了迫使中国尽快投降,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城内撒下劝降书,面对劝降,中国守军毫不理睬,并在中华门城墙上书写下“誓复国仇”四个大字,以此来表达他们坚决抵抗的决心。
1937年12月10日开始,南京南郊阵地失守,日军将炮兵阵地推进到雨花台,以炮火掩护坦克和步兵,向中华门城垣攻击。在久攻不破的情况下,侵华日军第47联队火炮中队、速射炮中队以及联队所属的全部火炮对准中华门城垣开火。
在一张广为流传的中华门抗战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成群的日军坦克冲向长干桥,城墙边硝烟四起,中华门上的三重屋檐被炸毁一半。中华门正中间的城墙上,“誓复国仇”四个大字清晰可辨,上面还有一个巨大的“仁”字。其实“仁”字正是中华门城墙暗堡的“掩护”,射击口就在“中华门”三字题额的上方4米左右的位置,正对着长干桥。
如今,市民游客从中华门二层位于中间的藏兵洞走进去,就能进入射击孔所在的暗堡。这座暗堡是迄今发现的南京保卫战城墙防御工事中保存最完整的。它东西向长2.23米、南北向长2.08米、高1.9米,可以容纳两个成年男子。当时,中国守军就是在这里观察日寇动向,并对企图通过长干桥的敌人射击。日方文献有过记载,日军渡河极其困难,很多日军士兵被中华门城楼上倾泻的火力打死在秦淮河中。
保护历史,铭记记忆
硝烟散去,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已经过去87年,2025年即将迎来抗战胜利80周年,饶进呼吁:“南京保卫战城墙碉堡工事经历了当年的激战,如今保留下来的应该作为抗战文物进行保护,可以现场设置说明牌,有条件的可以打造后给市民参观,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这些暗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让它们继续诉说那段不可磨灭的抗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