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过油肉:八百年传承的舌尖非遗
山西过油肉:八百年传承的舌尖非遗
山西过油肉,这道色泽金黄、入口嫩滑、香味浓郁的传统名菜,承载着八百年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三晋大地的饮食智慧。从民间小吃到宫廷珍馐,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油肉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乡愁。
传奇诞生:战乱中的民间智慧
关于过油肉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发生在元末明初的民间故事。当时,太原府平定州(今山西省阳泉平定县)的一户人家,爷孙俩相依为命。在连年战乱和干旱的艰苦岁月里,爷爷进山打猎,带回一头野猪,解决了爷孙俩的温饱问题。随着天气渐暖,剩余的猪肉无法长久保存,爷爷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猪肉切成块,过油爆炸后存放起来。每次做饭时,便切一块过油后的猪肉与各种野菜搭配爆炒,既解决了保存问题,又让孙子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孙子长大后在府城开了一家饭馆,为了纪念爷爷,便将这道菜命名为“过油肉”,并逐渐成为食客们争相品尝的美味佳肴。
宫廷珍馐:从民间到皇家的美食传奇
过油肉的美味很快传入宫廷,成为皇亲国戚的珍馐美味。唐朝时期,过油肉作为宫廷菜肴备受推崇;到了明朝,更是受到皇宫贵族们的青睐,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其视为珍宝头肴,每逢盛宴必上此菜。洪武九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建晋王府、设典膳所,过油肉这一名菜又重回太原,成为王府里的“秘菜”。明朝衰亡后,晋王府典膳所的厨师们流落到民间,过油肉也因此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官府宴会与民间酒席的必备菜式,并被誉为晋菜之首。
精湛技艺:烹饪大师的匠心独运
制作过油肉,选材和刀工是关键。猪里脊肉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放入清水中浸泡去除血水,然后挤干水分备用。腌制时,加入少许盐、黄酒、鸡蛋清和适量淀粉,用手抓匀上浆,使肉片更加滑嫩。过油时,锅中倒入足够的猪油(或植物油),大火烧至七成热(约180°C)。将腌制好的肉片一片片分散下入锅中,用中小火炸至金黄色且外酥里嫩,捞出沥干油分备用。最后,将炸好的肉片回锅,与冬笋、木耳、蒜苔等配料快速翻炒,加入酱油、香醋和黄酒调味,淋入少许香油增香提亮色泽,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过油肉便完成了。
非遗传承:舌尖上的文化瑰宝
2024年,山西省14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晋菜晋味突破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做强示范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菜品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引领晋菜发展。同时,开展优秀晋味特色小店评选活动,评选出50家特色小店,支持特色小店进一步改良店面环境,提高服务品质,拓展晋菜市场空间。此外,晋菜与文化旅游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支持品牌晋菜餐厅进入各地景区,推进景区餐饮提质升级。
文化价值:三晋大地的饮食符号
过油肉不仅是山西人的餐桌美味,更是山西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山西人民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和深厚的情感寄托,凝聚着八百年的历史记忆和三晋大地的饮食智慧。在山西,过油肉之于山西,就像锅包肉之于东北,小炒肉之于湖南。把过油肉“怼”进面里,最后喷一层山西老陈醋,才是灵魂!在山西,刀削面有无数种可能。它不仅可以与各式各样的肉、菜、酱等搭配,成为一道经典美味的浇头刀削面,还能够变化出多种炒制版本(蛋炒、肉炒),每一种都筋道爽滑,口感极佳。
未来展望:从三晋到世界的美食名片
随着山西对晋菜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过油肉这道传统名菜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山西省提出要引导山西面食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在打造晋菜品牌、做强晋菜产业方面,重点打造刀削面、头脑、凉粉、碗坨等山西特色品牌,对标“兰州拉面”品牌体系建设,健全晋面产业化发展供应链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西过油肉将从三晋大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美食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