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老城区骑楼街:全国最大骑楼群展现百年侨乡风韵
汕头老城区骑楼街:全国最大骑楼群展现百年侨乡风韵
汕头老城区的骑楼街,被誉为岭南建筑中的璀璨明珠,拥有全国唯一的放射状格局,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一片骑楼群。这些骑楼起源于南洋,风靡于晚清民国时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此外,骑楼街上还有百年老字号、传统工艺品店和潮汕特色小吃,让游客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品尝地道的潮汕美味。
骑楼建筑:中西合璧的岭南瑰宝
骑楼,顾名思义,是“骑”(跨)在人行道上的楼,是一种起源于近代的商住两用建筑形式,“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随着年代的推移,骑楼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亮丽风景线。从骑楼老街的建筑构成来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底层铺廊及立柱,二是二层以上楼身及外立面装饰,三是楼顶建筑。
骑楼建筑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南洋舶来”说较为普遍。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新加坡和槟城等地,受到外廊式建筑的影响。1822年,莱佛士在新加坡推行的“条例”要求,所有用砖或瓦建造的房子要有统一的立面,正立面要有一定深度的廊道作为连续和开放的通道,这些规定可能缘于巴达维亚华人的中式店屋给莱佛士提供了仿效的原型。由此形成的廊道通常称为“五脚基”(five-footways),实为最小宽度5英尺之意。这些带有廊道的店屋即骑楼型店屋,随后在建造技术和风格上得到逐步发展,其基本建筑形态是在不同文化渊源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结合下逐步形成的。
历史传承:华侨文化的独特印记
骑楼建筑的兴起与华侨文化密切相关。在岭南地区,尤其是梅州等地,很早就开始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梅州有史可载的最早侨民是宋末元初的松口人卓谋。他在随文天祥抗元失败后即乘船漂泊至婆罗洲定居,拓垦荒地,开村立业。明末清初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清中晚期,又有大量梅州客家人在松口古镇的火船码头坐船顺江而下,过潮汕再下南洋谋生,并开枝散叶至五大洲四大洋,梅州由此与西洋、南洋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往往吸收了很多异域的建筑风格和施工技法,不少在海外发家致富的梅州华侨返乡后都会把海外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引回家乡,融合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理念后建成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家宅或商铺。
文化价值:城市记忆的承载者
骑楼街不仅是汕头老城区的商业中心,更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这里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如小公园开埠区,集中体现了汕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此外,该区还保存有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潮海关旧址等重要文物,展现了汕头深厚的历史底蕴。
现代价值:活态文化的传承
如今的骑楼街,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汕头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街道两旁的百年老字号、传统工艺品店和潮汕特色小吃,让这里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息。镇邦美食街上,吴记富苑、广场老牌豆花甜汤、银屏蚝烙、日日香、福合埕牛肉丸、潮汕李老二鱼丸等知名店铺,吸引着食客纷至沓来。每到傍晚,整条街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品尝一口地道的潮汕美味。
保护与挑战:未来的方向
尽管骑楼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其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骑楼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风险。此外,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汕头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骑楼街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积极推动其申报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努力,为骑楼街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汕头老城区的骑楼街,是岭南建筑的瑰宝,是华侨文化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的载体,更是现代生活的舞台。在这里,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条街道都在演绎着当下的精彩。骑楼街,不仅是汕头的名片,更是岭南文化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