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逼近港币平价,港股成避风港现高溢价风险
人民币逼近港币平价,港股成避风港现高溢价风险
近期,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接近1:1,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两地货币的相对表现,还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市场动态和经济趋势。投资者纷纷涌入香港市场,通过港股通进行跨境ETF炒作,资金大量流入腾讯、小米等大型公司的股票。这一汇率变化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醒我们需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把握投资机会并有效管理风险。
汇率逼近1:1,市场风云再起
截至1月10日17:30,港币兑人民币报0.94,人民币与港币已趋于平价。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民币贬值,港币被动升值
由于港币的汇率机制采用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港币与美元挂钩。如今人民币与港币趋于平价,其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
央行出手,稳定汇率预期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中国央行果断采取行动。1月9日,央行宣布将于1月15日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招标发行2025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这期离岸央票面值为人民币100元,采用荷兰式招标方式发行,期限为6个月(182天),发行量为人民币600亿元,创下2018年中国央行在香港定期发行离岸央票以来的单次发行最大规模。
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表示,此次600亿元发行规模高于以往450亿元的单次发行上限,凸显中国央行通过回笼更多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稳汇率的决心。
资金南下,港股成避风港
在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据统计,本周南向资金累计成交3250.28亿港元,净买入489.12亿港元,单周流入强度创近四年以来新高。
具体来看,腾讯控股、中国移动、中芯国际、工商银行和小米集团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其中,腾讯控股本周获南向资金净买入316.70亿港元,加仓3786万股;小米集团-W获净买入18.39亿港元,加仓1155万股。
跨境ETF炒作,风险暗涌
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下,跨境ETF成为资金炒作的热点。近期,跨境ETF集体出现了高溢价现象,部分产品甚至在基准指数下跌的时候持续拉升,盘中溢价率超过38%,蕴含了极高的溢价风险。
尽管基金公司接连发布风险提示,这些跨境ETF的规模仍然节节攀升。有基金评价人士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资金是把流通规模少的场内基金当作微盘股来炒作,市场赚钱效应不足加剧了这一炒作氛围。
未来走势,专家看法不一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市场观点存在分歧。高盛外汇、利率策略师孙璐璐预计,离岸、在岸汇率价差可能会扩大,美元/离岸人民币可能交易至7.5~7.6的水平。而天风证券则认为,当前强美元主要建立在市场对特朗普政策的乐观预期上,后续如果预期落差显现,人民币可能会转向升值。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人民币与港币汇率趋近带来的市场变化,投资者需保持理性,既要把握投资机会,也要警惕潜在风险。对于有意布局港股的投资者而言,通过港股通渠道进行投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同时,投资者也需密切关注跨境ETF的溢价风险,避免盲目追高。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机会并有效管理风险。人民币与港币汇率的走势,不仅关乎货币兑换的便利性,更折射出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保持警醒,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