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长型思维培养坚韧精神,这三个方法很关键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坚韧精神,这三个方法很关键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精神?这是一门需要家长不断学习的功课。
家长给孩子增派合适的任务,每次制定的目标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努力奋进就能达到。孩子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实现目标的快乐,慢慢地,他也就学会了挑战困难,迎难而上。
情境再现
孩子读小学四年级了,他能够按时完成课内作业,但畏难情绪比较强烈。在生活中,他也是如此,遇到困难一点的事情就想退缩,明明可以挑战一下的事情,却轻易就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老师支招
亲爱的家长,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支持者,不能以他们的领导者自居。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当孩子面对难题想放弃时,我们可以先帮助他审查一下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的难度确实很大,孩子即使放弃也可以理解,家长要适当留给孩子缓冲的余地。
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孩子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与孩子共情,理解其畏难原因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家长可以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去看待问题,他们就会愿意与家长敞开心扉。家长可以举自身的例子和他共情:“我小时候做作业,也遇到过难题。大概会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想了很久也做不出来,于是干脆放弃了答题;第二种是思考了很久,也做出来了,于是把答案写了上去,结果做错了;第三种是做的难题太多了,出错率也很高,反正写了也会错,不如就不写了。你觉得你遇到的是哪种情形呢?”根据孩子的回答,家长可以了解孩子逃避困难的原因,进而对其引导,让他们明白,在对待每一件事情时,过程都比结果更重要。其实,孩子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往往是对失败的恐惧多于获得成功的快乐。如果家长创设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孩子花费一些精力去完成,使得他们的成就感深入内心,进而就会愿意去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给予适时鼓励,成为孩子后盾
每个孩子面对的困难各不相同,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去打击、讽刺孩子,而是适宜地鼓励、帮助孩子,这会让孩子获得力量。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姓张的同学是个“拍照困难户”。每次老师给大家拍照时,他都不愿意。我联系了小张的母亲,告知她孩子对于拍照的抗拒,了解过后才发现,原来是小张小时候有一次合影,因为表情不自然,拍照的效果不好。从此,小张十分畏惧合影,在我的建议下,小张的母亲先是对小张的感受表示理解,然后跟他讲了集体合影的意义,并且与他商定:先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表情管理,然后进行拍照练习,最后试拍几张满意的照片。在表情管理的过程中,小张的母亲也适时对小张给予了鼓励和赞扬,得到了肯定的小张也逐渐自信起来。渐渐地,小张也能够主动参与到集体合影的活动中来了。
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回想一下,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光里,是否有表现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呢?家长说教的语言会让孩子听过之后产生逆反心理,而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经常选择一些励志的故事,帮助孩子挖掘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鼓励孩子以此为榜样,相信孩子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提升孩子挑战困难、改变自我的勇气。
孩子遇到困难有畏难情绪并不丢人,家长也会有同样的经历。遇到困难时,孩子可以大胆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尝试后获得了成功,孩子就会收获极大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敢于面对挑战。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孩子受到激励,以家长和古今中外的名人为榜样,从而激发改变自我的动力。
心理教师敲黑板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非常重要。“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们的才智与能力通过练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而挑战正是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好机会。“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好比大树,我们的才智与能力就像大树的枝干,是可以不断生长的。一个人的真正潜力是可以被不断挖掘的。
而与之相对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们的才智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聪明还是愚蠢,在人们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后天的努力也不会带来太大的改变。因此,这类人更倾向于回避挑战,选择更简单的任务,这样可以维持自己聪明的形象,毕竟对他们来说,失败就意味着自己过于愚笨。“固定型思维”模式就好比石头,我们的才智与能力就像石头上的细小灰尘,在生活中不会引起太大的变化。
因此,只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才会让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