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教育:一段被遗忘的黑暗岁月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教育:一段被遗忘的黑暗岁月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内,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在这段黑暗岁月里,日本不仅用武力征服了东北的土地,更试图通过教育奴化政策,从精神上征服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语言政策:日语成为“国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将日语列为“国语”。在东北地区老人们的回忆中,日本侵略者及其豢养的伪满走狗的奴化教育是这样的:
“日伪把东北人民称‘满洲人’,规定日语和汉语为‘满洲国’的‘国语’,主要内容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白话文占多数,大多数是无名作者的文章。日本作者宣扬日本历代天皇、将相武士,以及法西斯军人的传记、故事,如乃木大将、佐久间大佐事略等。还有曾国藩的文章。此外,也有少许鲁迅、朱自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挖空心思选的,或断章取义,或在讲授时曲解原意,灌输英雄造时势和做统治阶级驯服工具的思想。”
教材内容:篡改历史与地理
在教材内容方面,日本侵略者更是处心积虑地篡改历史与地理知识,企图抹去东北人民的民族记忆。一位亲历者回忆道:
“初小四个年级,共八册语文书。如:第四册的第一课是《国歌》,什么 ‘天地内有了新满洲’。第五册第一课是《建国日之清晨》,讲的是3月1日是伪满建国节。第六册的第一课是《首都一新京》。第七册的第一课是《清太祖起居琐记》。第八册的第一课是《民族协和歌》,讲的是‘日满协和’、‘一德一心’。开头的几句内容是什么‘天地悠悠,万古千秋。父天母地,人类同俦。’ 那时候年龄小,对什么是政治大事不了解。由于受这些教育,头脑里只知道有个‘满洲国’,‘满洲国’靠的是‘日本友邦’,后来叫‘亲邦大日本帝国’。”
“历史课主要讲‘满洲史’和日本史。所谓‘满洲史’,是他们胡编的,将女真族历史单列出来,目的是不让青年学生懂得中国历史。日本史也是夸大其词,渲染吹嘘日本大和民族如何优秀。说‘满洲国’是在天照大神的神光保护下建立的,是日本的一部分,根本不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
“地理课讲日本是天然的工业国,中国是天然的农业国等等。”
课程设置:实用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双重压迫
在课程设置方面,日本侵略者推行的是一种畸形的实用主义教育。以《(满语)物理》教科书为例,这本教科书在编写原则、知识观、插图设计、实验设置等方面都体现了唯实利主义的特点。教科书的编写立足于“授与国民生活上适切有用之知识、技能,尤其有关实业者更宜注重”的原则,只注重传授“一般知识”,并不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够服务于日本资源掠夺的“奴化人才”。
等级制度:精神压迫与生活歧视的双重打击
除了教育内容的奴化,日本侵略者还在教育体系中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进一步强化其殖民统治。东北同胞被分为六个等级:本土生的日本人、台湾人、朝鲜人、关东州人、满洲人以及没有当地户口的“伎㑚人”。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分配上,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粮食分配上,日本人可以吃大米,而“满洲人”只能吃“黄金塔”(苞米面窝头)、建国粥(苞米面粥)。在盛产大米的东北,连东北人都不能吃大米?如今东北大米是中国最好的大米,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喜欢吃,也买得起,吃得起,吃得开心。可在当年的伪满,出了山海关,咱中国人,甭管你是关内,还是关外的,吃大米就是“经济犯”,违反了日本鬼子和伪满汉奸的“法律”。轻则挨打,重则就不好说了,这可不是开玩笑,黑龙江宁安地区有首民谣:
“大米白面经济犯,苦了庄稼汉。种地人,无权吃;吃一口,经济犯。遭毒打,带过电;弄不好,进狗圈。一命染黄泉,何处去诉冤?”
此外,日本学生可以随意殴打中国学生,因为日本人是一等公民,而伪满洲国国民地位低下,下级反抗就会被处罚,只能接受。
反抗与觉醒:教育压迫下的民族精神
面对如此严酷的教育压迫,东北人民并未完全屈服。许多教育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传授真正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一些地下抗日组织也积极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鼓励青少年保持民族认同。民间的反抗行动更是层出不穷,从罢课抗议到秘密组织学习小组,东北人民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奴化教育的抵制。
历史启示:铭记过去,珍惜当下
这段黑暗的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自由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今天,当我们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压迫下仍坚持真理的先辈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醒。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真正珍惜当下,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