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城打卡圣地:城隍庙&县衙
榆次老城打卡圣地:城隍庙&县衙
榆次老城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值得打卡的景点。其中,被誉为“全球最精美古建筑之一”的城隍庙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县衙无疑是游客必访之地。城隍庙中的玄鉴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而县衙则展示了古代政治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欣赏古建筑之美还是探寻历史遗迹,榆次老城都能让你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
城隍庙:千年古建的瑰宝
榆次城隍庙位于榆次老城景区内,是榆次现存古代建筑中时代较早、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好的道教建筑群。据民国版《榆次县志》及庙中现存碑刻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蒙古人达鲁花赤帖木尔主持下完成,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初建时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洪武元年(1368)迁现址。明成化、弘治、正德增修,到明嘉靖二年(1523)形成现在的格局和规模。清代及1984、2003年重修。
城隍庙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兼作乐楼、戏台)、显佑殿、后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等。玄鉴楼与乐楼、戏台为不同时期合成一座宏大的建筑整体,通高17米,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为二层四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显佑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前檐当心间与两次间施单檐歇山卷棚顶抱厦,廊檐当心间及两次间施隔扇门,梢间设槛窗、槛墙。庙内现存碑刻9通,明代八字砖雕影壁2座、八字琉璃影壁2座,极具科研和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榆次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衙:三晋第一署的威严
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县级衙署,有“三晋第一署”之称,位于山西省榆次东大街北侧,占地2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有5堂26个院落(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一般县衙的规置都是四径三堂,而我们所看到的榆次县衙却有六径五堂,据说是在公元979年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北汉,水淹晋阳城,于是就把这个古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也就变成了六径五堂,后来一起沿袭至今)。
县衙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对称,体现了古代官府的威严与秩序。大堂是知府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也是公开审理重大案件的场所。二堂则是知府处理日常政务和私事的地方。整个县衙的建筑风格庄重肃穆,是中国古代官府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内涵:官本位与儒法思想的体现
城隍庙和县衙不仅是榆次老城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城隍庙作为道教建筑,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而县衙则展现了古代官府的威严和秩序。这两个建筑群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文化,即权力至上、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在中国古代,城隍庙不仅是祭祀城隍神的场所,还是地方官员宣示政令、举行仪式的重要场所。城隍庙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细节,如玄鉴楼的精美雕刻和显佑殿的宏伟气势,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神灵的虔诚敬仰。
县衙作为古代官府的象征,其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都体现了儒家的礼制和法家的威严。公堂、官员住所和监狱设在一起,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又展现了法家的刑罚威慑。这种外儒内法的官本位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游客体验: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游览榆次老城,城隍庙和县衙无疑是最佳打卡地。游客可以沿着东门进—城隍庙—西花园—县衙—明清街—文庙—凤鸣书院—西门出的经典路线,深入感受这座古城的历史魅力。
在城隍庙,游客可以登上玄鉴楼,俯瞰整个老城的美景;在县衙,游客可以站在大堂前,想象古代官员审案的场景。此外,游客还可以在明清街上品尝榆次灌肠、鱼羊包等地方美食,感受古城的市井生活。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喜欢拍照打卡的游客,榆次老城都能提供丰富的体验。建议游客穿着舒适的鞋子,带上相机,慢慢品味这座古城的魅力。最佳游览时间是春秋两季,尤其是深秋时节,那时的榆次老城景色尤为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