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昆明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背后的医者仁心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7: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昆明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背后的医者仁心

2024年6月16日,昆明医科大学被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云南省红十字会联合授予“云南省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资质,成为云南省仅有的四所具有遗体捐献接受资格的医学院校之一。这一重要时刻,不仅标志着昆明医科大学在遗体捐献工作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更体现了社会对这所百年学府在医学教育和科研领域贡献的认可。

昆明医科大学自获得资质以来,严格按照云南省红十字会2023年印发的《云南省遗体捐献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遗体登记接受标准流程。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接待室、告别厅、储藏室等功能间,环境通透明亮,满足登记接待、亲属安抚、遗体告别、遗体储存及后续教学、科研等需求。在遗体使用流程上,学校还采取数字化管理,让整个工作流程都有迹可循,确保捐献的遗体得到规范使用。

昆明医科大学在遗体捐献工作中,始终贯穿人文关怀理念,满是对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当捐献人去世后,其亲属或其他执行人可以打电话给学校,医学院会派遣工作人员在24小时内接收遗体。捐献完成后,会向捐献者近亲属或执行人颁发志愿捐献遗体荣誉证书,并开具云南省红十字会统一印制的遗体捐献接收证明。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主任严志文表示:“我们尊重逝者的意愿,也尊重每一位亲属的意愿,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都无法完成捐献。”遗体接收后,对于有告别仪式需求的情况,学院会组织学生和家属一起为捐献者举办告别仪式。

每年清明节,昆明医科大学都会组织学生和遗体捐献者家属,在学校的生命科学馆感恩纪念区举行缅怀仪式,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深切感恩和崇高敬意。这一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事业的崇高意义和奉献精神。

“全世界医学专家都公认‘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解剖学是医学这座大厦的基石。”云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张琳恒表示,大体老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减少未来临床上的失误,助力医生发展进步。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曹珍珍介绍说:“学院接收的遗体将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等医学事业,同时尊重遗体捐献者遗愿,尊重捐献者家属合理要求,根据教学和科研合理安排使用。”为充分体现对捐献者的感激和怀念,解剖实验课程第一堂课都要进行“无语良师”感恩仪式,感谢他们用身体为医学生打开认识人体奥秘的大门。

大理大学人体解剖学教授朱建华介绍,为激发学生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心,对病人的关爱之情,对职业的敬畏之心,自2017年开始,每年学校都会在局部解剖学课程开课前举办“大体老师启用及感恩仪式”。近些年,还创新性开展线上+线下模式,今年9月举办的线上仪式共有16000人参与,线下则汇集医学生以及教师,现场特邀嘉宾致辞、学生和教师代表致感恩辞、默哀、献花、医学生宣誓等环节,都传递了对大体老师的敬重及感激之情。

为确保捐献的遗体规范使用,各院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登记、使用、管理流程。在云南大学,自遗体进入尸库储存时,就会佩戴电子手环,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出都会有记录。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主任严志文告诉记者:“我们非常珍惜每一位大体老师,每一次使用都会非常小心,目前来看每一位大体老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助力时间将长达8至10年。”

昆明医科大学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全国首支遗体捐献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烛语”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遗体捐献宣传,接待咨询,部分资料收集整理,组织参与人文关怀、缅怀纪念活动等工作。4所院校在校内设置了遗体捐献纪念墙,张贴捐献者照片、注明生卒年月。每年清明,学校会组织师生开展祭奠缅怀仪式,也常有遗体捐献者家属到学校缅怀亲人。

尽管昆明医科大学目前进行遗体捐献登记人数已经超过2000人,其中有450多位已经完成捐献,但遗体资源依然很稀缺。云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张琳恒表示:“云南大学目前仅开设临床医学一个专业,每年仅招收60名临床医学本科生,即便如此,云大医学院接收到的遗体数量仍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对于招生规模更大的医学院校而言,对大体老师的需求可想而知。”

遗体捐献不仅为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助力医学研究发展,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目前每家院校基本都面临遗体资源稀缺的窘境,特别需要广大群众的关注和支持,为医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