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折化解债务”诈骗2亿,“AB贷”精准诈骗610人
“2.5折化解债务”诈骗2亿,“AB贷”精准诈骗610人
近日,两起合同诈骗案件的破获再次敲响了防范金融诈骗的警钟。一起是以“2.5折化解债务”为名的非法集资诈骗,另一则是利用“AB贷”手法的新型合同诈骗。这两起案件不仅涉案金额巨大,受害者众多,更揭示了合同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和危害的日益严重。
“2.5折化解债务”:一个2亿元的骗局
今年6月,宁夏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分局经侦大队接到多家银行提供的线索,称有中介机构以“2.5折化解债务”为幌子,大肆收取债务人的“化解债务”服务费。经过缜密侦查,警方锁定了广律(深圳)法务服务有限公司及其宁夏分支机构——宁夏烽鸣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据金凤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李越介绍,犯罪嫌疑人胡某芬、何某荣、吕某远等人在深圳市龙华区创建广律公司,通过招商会、发展代理商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经营“2.5折化解债务”业务。该公司向5000余名债务人收取超过2亿元的“化解债务”费用,其中仅宁夏地区就有500多人被骗,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
广律公司的诈骗手法颇具迷惑性。他们向债务人展示公司的营业执照,甚至出示《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此获取信任。受害者张强(化名)就是被这些看似正规的手续所蒙蔽,最终东拼西凑了5万多元,试图化解20多万元的债务。然而,几个月后,他却发现广律公司因涉嫌犯罪已被立案侦查。
“AB贷”:精准诈骗610人
在江苏泰州,另一场以“AB贷”为名的合同诈骗正在上演。2023年1月,犯罪嫌疑人刘某在泰州医药高新区注册成立两家“咨询公司”,专门从事“AB贷”业务。截至今年2月,该诈骗团伙已为610名“客户”办理了信用贷款,总额达8112万余元,而诈骗团伙非法获利高达1515万余元。
“AB贷”诈骗手法更为隐蔽和精准。诈骗团伙首先通过网络发布贷款广告,精准筛选有贷款需求的失信人员。然后,他们以“本人征信分不够,需亲友担保增信”的话术,诱骗失信人员拉拢征信良好的亲友入局。在亲友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手机操作完成贷款申请,再将资金转给失信人员使用,从中收取约19%的“助贷服务费”。
更恶劣的是,诈骗团伙还会与失信人员签订《居间服务合同》,其中包含一系列避责条款,使得许多受害者在发现被骗后选择打官司而非报警,进一步加剧了司法资源的浪费。
合同诈骗:不只是个人损失
这两起案件揭示了合同诈骗的严重危害。不仅个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金融机构也面临坏账风险,社会信用体系遭受破坏,司法资源被无端消耗。以“AB贷”为例,610名“被贷款”的被害人中,按时还贷的比例极低,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坏账压力。
从法律角度来看,合同诈骗行为可能同时触犯民事、行政乃至刑事法律。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合同造假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在“2.5折化解债务”案件中,4名嫌疑人已被逮捕;而在“AB贷”案件中,32名团伙成员悉数落网,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如何防范合同诈骗?
面对日益翻新的合同诈骗手法,提高防范意识至关重要。首先,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常见诈骗手段。其次,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应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对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的审查。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合同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有力震慑。
此外,个人在签订合同时要保持警惕,不轻信高回报承诺,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更不要轻易将手机交由他人操作。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更多人受害。
合同诈骗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严重威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合同诈骗的蔓延,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