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仰韶中期聚落:双重环壕、大型房址揭示庙底沟文化起源
陕西发现仰韶中期聚落:双重环壕、大型房址揭示庙底沟文化起源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蒋家村东发现了一处重要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该遗址不仅拥有罕见的双重环壕结构,还出土了造型精美的陶质镂孔人面像和一座室内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五边形大房子。这些重要发现为研究庙底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双重环壕结构揭示聚落防御体系
蒋家遗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蒋家村东,北距渭河约5公里,南距秦岭约15公里,坐落在沋河出秦岭北麓东侧的山前台地上。2024年,因渭南市蒋家水厂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勘探发现的古代遗存进行全面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分为南北两个发掘区,发掘的文化堆积以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遗存为主,清理该时期环壕、房址、灰坑、陶窑等遗迹800余处,出土大量陶、石、骨、角器等遗物。
经系统发掘,蒋家遗址庙底沟文化聚落为双重环壕结构。外壕呈东北—西南弧形走向,在发掘区域中部偏南处发现有一处预留的生土门道,门道为中部下凹的台阶状,局部还保留有踩踏面,应为出入聚落的通道。内壕基本与外壕平行,两者间距约50米,北部已被破坏。
壕内堆积可分层,包含有较多遗物。内外壕之间及内壕以里,分布着密集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各类遗迹。
大型房址展现古人居住智慧
房址共发现4座。其中F3规模巨大,为浅地穴式五边形大房子,由门道、灶坑、居室等部分组成。南侧中部有一条斜坡式门道,门道进入室内处有一大型圆形火塘,居住面以黄褐色泥铺垫、其上再铺白灰硬面,未发现柱网结构,室内面积超过200平方米。
精美陶塑人面像展现高超工艺
已清理灰坑652座,平面形状常见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部分椭圆形灰坑如H474坑壁较直,内侧建造有盘旋状生土台阶,供出入之用,坑底平整、一侧出台,可能为土床一类设施,推测这类灰坑应为居住的房屋或储藏的窖藏等功能使用。
灰坑内堆积普遍可分层,出土大量陶片,陶质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陶色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少量黄褐陶。陶器纹饰多见绳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和戳印纹等。彩陶数量较多,以红彩为主、少量白彩,图案常见简化鱼纹、回旋纹、西阴纹、圆点纹等。可辨器型包括重唇口尖底瓶、葫芦口瓶、深腹罐、盆、钵、鼎、釜、灶、瓮、器盖和杯等。
在编号H13的灰坑内出土1件陶质镂孔人面像,造型精美,展现出高超的制作技艺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陶片之外,还出土大量石、骨质工具,包括石斧、石刀、石球、骨锥等。
考古意义重大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一处以庙底沟文化遗存为主的环壕聚落,文化堆积以庙底沟文化早、中期为主,其中可见大量史家类型特征的遗物。这为研究半坡文化史家类型向庙底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同时,考古人员对遗址周边约6平方公里范围开展了系统调查,旨在探索聚落规模、布局与演变。经调查,蒋家遗址破坏较为严重,聚落现存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核心区面积不低于12万平方米。
文章总结认为,蒋家遗址内涵丰富,首次在关中东部发现仰韶中期偏早阶段遗存,为探讨半坡文化史家类型向庙底沟文化发展演变,特别是为庙底沟文化的起源问题探索提供了新材料。遗址的双重环壕结构、大型房址等遗迹,为探讨蒋家遗址聚落布局与演变、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出土了人面像陶器等高等级文物,结合遗址规模较大,初步判断该遗址在仰韶中期具有区域中心性质,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