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音乐教母谷建芬被指打压刀郎:两种音乐理念的碰撞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8: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音乐教母谷建芬被指打压刀郎:两种音乐理念的碰撞

89岁的谷建芬,顶着“音乐教母”的光环,却被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风暴。风暴的中心,是那个唱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男人——刀郎。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浪将她淹没,指责她偏袒学生,打压草根歌手。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似乎在这一刻都黯然失色,只留下一个令人唏嘘的背影。

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必须回到谷建芬的时代。谷建芬,1935年生于日本,1941年回到了大连生活。她的音乐生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

从《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的青春激昂,到《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厚重,再到《烛光里的妈妈》的深情款款,谷建芬的音乐,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时间回到2004年,谷建芬担任一个少儿歌唱比赛的评委。看着台上孩子们演唱着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她不禁陷入沉思:难道,我们只能给孩子这样的音乐吗?

那一年,她做了一个决定:不再为成年人写歌,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儿歌创作中。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早在1984年,在丈夫邢波的支持下,谷建芬就创办了声乐培训班,为中国乐坛培养了毛阿敏、那英、刘欢等一批实力唱将。

然而,谷建芬声乐培训班在1992年关闭。她意识到,音乐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专业领域,更应该走进千家万户,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于是,便有了《新歌学堂》的诞生。她从中国传统古诗词中汲取灵感,将经典诗词谱写成朗朗上口的儿歌。

为了创作出真正适合孩子们的作品,谷建芬和丈夫邢波自掏腰包,不惜重金。他们的女儿也倾囊相助,支持父母完成这一心愿。

2006年,《新歌学堂》第一辑问世,收录了20首原创儿歌。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活泼,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成为无数孩子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就在谷建芬全身心投入儿歌创作时,不幸接踵而至。2015年,相伴多年的丈夫邢波因病去世。几个月后,小女儿谷千惠也因病离世。

接连失去两位至亲,谷建芬悲痛欲绝。那段时间,她陷入了深深的抑郁,无法自拔。是大女儿谷婴和学生们的陪伴,帮助她逐渐走出了阴影。

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谷建芬强忍悲痛,继续投入到《新歌学堂》的创作中。2017年,50首原创儿歌全部完成,谷建芬终于可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

然而,就在她为中国儿歌事业默默耕耘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

刀郎,原名罗林,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他从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早年在酒吧驻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2002年,刀郎的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经发出就席卷全国,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名字。他那粗犷的嗓音和接地气的歌词,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很快就让乐坛刮起了一股“刀郎风”。

不过,刀郎走红也引起了一些音乐圈内的争论。刀郎的音乐,没有学院派的精致和高雅,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共鸣。

刀郎的音乐,代表着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流行音乐。这种音乐风格,更注重歌曲的传唱度和情感的表达,更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流行音乐迅速崛起,成为了音乐市场的主流。刀郎的成功,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然而,刀郎的成功,却引发了学院派音乐人的不满。在他们看来,刀郎的音乐过于粗糙,缺乏艺术性,不符合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

高晓松曾公开表示:“哪个歌手如果唱刀郎的歌曲,在我这里他休想过关。”

汪峰也曾评价刀郎的音乐“非常一般”,认为他的成功只是因为“观众听惯了精致的歌曲,突然换个粗犷的,一时新鲜”。

而那英,那英作为谷建芬的学生,她曾在节目中直言:“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标准,如果他上春晚,我就砸电视。”更是将刀郎的音乐轻蔑的称为“农民”才会喜欢的音乐。

学院派音乐人的批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刀郎的音乐,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他的作品,在音乐技巧、编曲水平等方面,与学院派音乐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只是刀郎的音乐,虽然没有什么专业的技巧,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歌曲能够火遍大江南北,而学院派音乐人却越来越“曲高和寡”。

谷建芬,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也对刀郎的音乐提出了批评。她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现在的音乐市场太过于商业化,很多歌曲为了迎合市场,失去了音乐的本真。”

这些言论,将刀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谷建芬和那英这对师徒,成为了众矢之的。

网络上,关于谷建芬和那英“联手打压刀郎”的传闻甚嚣尘上。有人说,谷建芬发表关于“整顿音乐界”的言论,是在为那英站台,是在打压以刀郎为代表的草根音乐。

一时间,谷建芬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指责为“学院派的卫道士”、“音乐界的既得利益者”。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谷建芬一直以来都没有回应过。直到2020年,她才通过律师函澄清,自己从未针对刀郎发表过任何评论。

然而,这纸声明并没有平息网络上的质疑声。人们仍然固执地认为,谷建芬和那英,代表着学院派对草根音乐的鄙视。

学院派站在音乐的“象牙塔”里,用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巧构建他们的音乐世界。他们的作品,往往曲高和寡,难以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

而草根音乐人,则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旋律,表达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作品,虽然缺乏学院派的精致和高雅,却更容易走进大众的内心。

两种音乐风格,本不应该有高低之分。然而,在现实中,学院派却往往占据着话语权,掌握着资源,他们对草根音乐的排斥和打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6年,谷建芬宣布不再接受任何采访,似乎有意远离舆论漩涡。与此同时,刀郎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幕后创作中。

时间来到2023年,刀郎带着他的新专辑重磅回归。这张专辑以“聊斋”为主题,一经推出便引发了乐迷的热烈追捧。

《罗刹海市》作为专辑中的主打歌曲,更是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迅速登上了各大音乐平台的榜首,成为现象级的热门歌曲。

然而,与几年前的爆红不同,这一次,刀郎的成功并没有赢得所有人的认可。一部分乐评人对《罗刹海市》的歌词内容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过于直白露骨,甚至带有低俗的暗示,不符合主流的审美价值观。

另一方面,刀郎的粉丝则对这些批评声嗤之以鼻。他们认为,《罗刹海市》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讽刺了现实中的种种现象,是一种具有批判性质的新作品。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罗刹海市》引发争议的同时,那英担任导师的音乐综艺节目却遭遇了收视滑铁卢。

刀郎的《罗刹海市》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爆红,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大众的审美口味,用简单直白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引发了听众的共鸣。

而那英所代表的学院派音乐,则因为其曲高和寡的风格和过于专业的评判标准,逐渐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这并不是说,学院派音乐就一定不如流行音乐。只是在当下的音乐环境中,学院派需要找到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将他们的音乐理念和审美价值观,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